優(yōu)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點評:《時間都去哪了》3
2014-05-20 15:57:00新浪教育
時間都去哪兒了
北京二中 高三年級 吳蓁
今年春晚之后,一曲《時間都去哪兒了》紅遍大江南北。人們在歌聲中感嘆時間流逝,也紛紛捫心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是啊,來無影去無蹤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呢?
小時候,時間就蘊藏在我們不斷變化的身高中。每長高一厘米,都是時間帶來的驚喜。而長大后,當身高不再變化,時間就成為了我們思想的奠基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拓展,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斷提高——時間融到了我們的頭腦,在思維之路上綻放朵朵鮮花。
赫爾岑說過:“時間是鋪就思維之路的石板。”的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時間成為了我們成長的沉淀,化作了我們腳下的磚石,使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時光里發(fā)生的每一件事情并未消逝,也沒有流向什么人類無法探知的地方,它常常轉(zhuǎn)化為生活里實實在在的歷練,使人生境界不斷“更上一層樓”。
民國著名學者辜鴻銘,正是讓無形的時間轉(zhuǎn)化為高效的積淀。他精通六門外語,成為將《左傳》等國學經(jīng)典譯成外文的第一人。他翻譯的文章“信、達、雅”,極富有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幽默。他的語言學習,正是在時間積累中不斷獲得提升。他學英語,花了兩年時間,背誦、研讀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他學德語,又花了兩年時間,背誦、研讀歌德的《浮士德》……其他語種的學習也大都如此。在這里,分分秒秒的時間成為他品讀每一門外語的切身體驗,從而給予他豐厚的文化積淀,使他學貫中西,卓然成為一代語言大師。時間走進了他的知識庫,成為他知識融合發(fā)酵的催化劑。
遙想西晉時期,兩位熱血青年祖逖、劉琨,更是讓寶貴的時間跑去長久地陪伴聞雞起舞的英姿,報效國家的壯舉……
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惜時如金,成為鞭策我們后人的楷模。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格言,我們從小聽到大,卻很難真正讓寸寸光陰轉(zhuǎn)化為堅持不解的行動。對于時間,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把它累積成進步的足跡。
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要去豐富我們的知識庫,鋪就我們的人生路。
點評:
拋得出去,收得回來,源于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內(nèi)容集中,符合題意,這是一篇正常文章的基本要求。
針對“時間都去哪兒了”這種疑問式作文題,要寫成一篇議論文,審題難度不大,任何應對問題、合乎常情、言之成理的回答都可以作論點,然后圍繞論點選材論證、布局謀篇就可以了。本文由春晚同名歌曲領起,略表感嘆中回答了題目的問題:時間就蘊藏在身體和精神的成長中。然后引用赫爾岑名言,把議論重點放在“精神成長”方面,并順手由近而遠地拈來兩則事例予以作證:辜鴻銘讓時間化為高效積淀;祖逖、劉琨讓時間陪伴聞雞起舞。隨后又巧借惜時格言,帶出文末鏗鏘有力的回答:我們要把時間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把它累積成進步的足跡;去豐富我們的知識庫,鋪就我們的人生路!
本文重點突出,論證有力,是一篇不錯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