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信息類文本閱讀解析版(一)(2)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24-12-24 21:24:46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
“在論證上的特點”可以從論證結(jié)構(gòu)、論證方法、論證語言等角度分析。
分析材料一,主要講的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xiāng)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開篇即亮明觀點;
“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這樣層次推進,形成遞進式論證結(jié)構(gòu);
“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jié)’,后者是‘機械的團結(jié)’”“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了”“現(xiàn)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運用了例證、引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語言通俗易懂。
10.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本題為開放題,首先要先根據(jù)題干意思在文中找到“鄉(xiāng)土社會的弊端”相關(guān)信息。
由“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得出①增加社區(qū)間往來,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會圈子;
由“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得出②重視契約,增強法理意識;
由“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得出③突破狹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則”)。
。2023上·甘肅酒泉·高一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jīng)驗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時候?qū)⑺叩奖M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時候?qū)⒛呐聝H僅只是一個文化發(fā)達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然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閑暇時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領(lǐng)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
要想建立與世界文學的生動聯(lián)系,讀者的第一要務乃是認識自己本身,進而認識那些特別能引起共鳴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學大綱!他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僅僅因為某部作品有名,因為羞于不了解它就強迫自己去閱讀,實乃大錯而特錯。恰恰相反,每個人都該在他感覺最自然的地方,開始對書籍的閱讀、了解和喜愛。有的人在學生時代已早早發(fā)現(xiàn)自己對優(yōu)美詩歌的愛好,也有人更愛好歷史和鄉(xiāng)土傳說;有的人也許喜歡民歌,還有人覺得閱讀那種細致考察我們心靈的感受并給予高度理性解釋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閱讀之路有千萬條。可以從小學課本和日歷出發(fā),而終結(jié)于莎士比亞、歌德或者但丁。讓每個人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讀一部文學作品或者一首詩,或者一則報道、一篇論文,以此為出發(fā)點,然后再擴而大之。
。ㄕx自黑塞《讀書: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zhì)上毫不相關(guān)。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稍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yǎng)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于使讀書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jīng)院式”的系統(tǒng)訓練,使閱讀產(chǎn)生畸形的發(fā)展,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而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到尾讀,以求對于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為進一步高深研究做準備。如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于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須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選擇關(guān)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quán)衡去取,推求結(jié)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余的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節(jié),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當然,它對于初學者并不適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要領(lǐng)。如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朗書》曾談到這個方法,少年求學者,“每一書皆作數(shù)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圣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
朱熹嘗勸他的門人采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yǎng)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結(jié)構(gòu),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只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tài)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tǒng)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guān)系,則全書中所有關(guān)于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lián)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tǒng)。以后讀其他書籍如經(jīng)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guān)于政教關(guān)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tǒng)了。一個人心里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tǒng)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zhì)相近的系統(tǒng)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lián)絡貫串,這就是說,它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tǒng)里去,只有這樣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jié)果。
。ㄕx自朱光潛《談讀書》)
1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研讀世界文學可以讓我們獲得真正的教養(yǎng),增添思想、經(jīng)驗和理想上的財富。
B.黑塞認為讀書要憑著興趣讀,履行義務般強迫自己去讀,則無任何讀書效果。
C.圍繞某一個中心讀書,是文本精讀的重要方法,有助于養(yǎng)成仔細分析的習慣。
D.讀書時確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統(tǒng)組織,一個人頭腦中可以有多個系統(tǒng)中心。
1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任何人都無法閱讀完整個人類的文學,因此無法建立起與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
B.閱讀路徑很多,只要憑愛好去讀詩歌、小說或鄉(xiāng)土傳說,就會得到相同的閱讀認識。
C.蘇軾與朱熹所主張的閱讀方法是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僅僅適用于專業(yè)研究者。
D.由新的知識與舊有的知識圍繞一個中心聯(lián)絡貫串形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動態(tài)的。
13.下列說法中,不能體現(xiàn)材料二中提出的確定中心來進行閱讀的一項是( )
A.學習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單元課文時圍繞“青春”展開閱讀與交流。
B.搜集唐代詩歌中垂釣者意象材料,并對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細致分析。
C.為完成論文“論散文的真實性”,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并認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說《檀香刑》并為之著迷,進而心無旁騖地細讀。
14.材料二運用了常見的論證方法,請舉兩例簡要說明。
1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有何異同 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1.B 12.D 13.D 14.①舉例論證,舉閱讀小說的例子闡述怎樣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②引用論證,引用蘇軾的話闡釋初學者可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③比喻論證,把新知識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zhì)相近的系統(tǒng)里去比喻為“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生動而易懂。 15.同:都談到讀書對人的益處,以興趣引導閱讀有很大收獲。
異:材料一認為,讀書應該從興趣愛好出發(fā),應該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沒必要堅持閱讀引不起自己興趣的書;材料二闡述了做學問者的讀書方法,不能僅憑興趣閱讀,應該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閱讀方法。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B.“無任何讀書效果”錯誤,文中只說“他必須走一條愛之路,而非義務之路。僅僅因為某部作品有名,因為羞于不了解它而強迫自己去閱讀,實乃大錯特錯”,沒有談到“無任何讀書效果”,選項表述過于絕對。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因此無法真正建立起與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錯誤,結(jié)合“對于我們來說,問題不在于盡可能地多讀、多知道,而在于……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lián)系,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可知,是可以建立起與整個人類的生動聯(lián)系的。
B.“就會得到相同的閱讀認識”錯誤,原文只說“有的人在學生時代已早早發(fā)現(xiàn)自己對優(yōu)美詩歌的愛好,也有人更愛好歷史和鄉(xiāng)土傳說……閱讀之路有千萬條……讓每個人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以此為出發(fā)點,然后再擴而大之”,談哪類閱讀都會有收獲,從而認識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閱讀認識”。
C.“僅僅適用于專業(yè)研究者”錯誤,原文為“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要領(lǐng)”,選項表述過于絕對。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D.“偶然”“……著迷,進而心無旁騖地細讀”符合“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稍為深入”的憑興趣閱讀,不是“確定中心來進行閱讀”。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