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蒸發(fā)結晶和降溫結晶
來源:高考網(wǎng)整理 2023-01-30 19:53:20
如果這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這種物質我們可以采用降溫結晶,例如硝酸鉀。如果這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變化不大,這種物質我們可以采用蒸發(fā)結晶,例如氯化鈉。如果這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這種物質我們可以采用升溫結晶。
1蒸發(fā)結晶和降溫結晶的適用范圍
降溫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而且是隨溫度降低而降低的溶質,比如NaNO3、KNO3等.高溫時溶解度高,冷卻熱溶液時,其溶解度下降,溶質結晶析出.
蒸發(fā)結晶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大的溶質,比如NaCL、KCL等.因為溶解度變化小,所以不論冷熱都溶解度變化不大,只有通過(加熱蒸發(fā))減少溶劑(水)才能使其析出結晶.
如果將蒸發(fā)結晶法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大的溶質,結果適得其反,加熱溶液的同時溶解度增加,溶質更難析出.
如果將降溫結晶法適用于溶解度隨溫度變化不大的溶質,結果是因為溶解度減少很少,晶體析出很少或無結晶。
2蒸發(fā)結晶和降溫結晶的操作過程
蒸發(fā)結晶:蒸發(fā)溶劑,使溶液由不飽和變?yōu)轱柡,繼續(xù)蒸發(fā),過剩的溶質就會呈晶體析出,叫蒸發(fā)結晶。例如:當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時,即可采用此法,先分離出NaCl,再分離出KNO3
降溫結晶:先加熱溶液,蒸發(fā)溶劑成飽和溶液,此時降低熱飽和溶液的溫度,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溶質就會呈晶體析出,叫降溫結晶。例如:當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時,即可采用此法,先分離出KNO3,再分離出NaCl。
3降溫結晶和蒸發(fā)結晶的原理
1、降溫結晶的原理是溫度降低,物質的溶解度減小,溶液達到飽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質就會析出。例如冬天撈堿,就是這個道理(利用溫度的變化)。而蒸發(fā)結晶的原理是恒溫情況下或蒸發(fā)前后的溫度不變,溶解度不變,水分減少,溶液達到飽和了即多余的溶質就會析出。例如鹽堿湖夏天曬鹽。
2、如果兩種可溶物質混合后的分離或提純,誰更容易達到飽和,就用誰的結晶方法,如氯化鈉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鈉雜質,就要用到氯化鈉的結晶方法即蒸發(fā)結晶,反之則用降溫結晶。
3、溶解度曲線呈明顯上升趨勢的物質,其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一般用降溫結晶(硝酸鉀),溶解度曲線略平的物質,其溶解隨溫度變化不大,一般用蒸發(fā)結晶。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