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知識點總結-部分詩歌詳情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19-04-30 21:38:53
★涉江采芙蓉原文知識點
《涉江采芙蓉》是產(chǎn)生于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此詩借助他鄉(xiāng)游子和家鄉(xiāng)思婦采集芙蓉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婦的現(xiàn)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詩運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寫漂泊異地失意者的離別相思之情;從游子和思婦兩個角度交錯敘寫,表現(xiàn)游子思婦的強烈情感;運用懸想手法,在虛實結合中強化了夫妻之愛以及妻子對丈夫的深情。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反映游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兩漢時期,經(jīng)學成為士人躋身朝堂、謀求功名的重要資本。于是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xiāng)游學求宦。但是對于如此眾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機構的容納能力實在太有限了,這必然形成一種得機幸進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個坎凜失意的文人群體便產(chǎn)生了,這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蕩子”。這些宦途失意的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此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xiāng)思親的代表作!豆旁娛攀住反蠹s是東漢后期作品,當作于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
名家點評
中國詩經(jīng)學會會長夏傳才《中國古代愛情詩選講》:“這是一首游子思鄉(xiāng)懷人的詩。他采摘了蘭草,想送給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卻在遙遠的故鄉(xiāng),這束芳草送給誰呢?想到同相愛的人分隔異地,詩人不禁悲從中來。這首詩點化了楚辭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現(xiàn)出相會無緣的濃厚的感傷情調(diào)。”..........<查閱原文>
★短歌行原文知識點詳解
《短歌行二首》是漢末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的兩首詩。其中第一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wěn)頓挫的筆調(diào)抒寫了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第二首詩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絕不作晉文公重耳,向內(nèi)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跡,使他的內(nèi)外政敵都無懈可擊。這兩首詩是政治性很強的作品,而其政治內(nèi)容和意義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詩內(nèi)容深厚,莊重典雅,感情充沛,尤其是第一首,充分發(fā)揮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歷來被視為曹操的代表作。
創(chuàng)作背景
第一首詩的寫作時期各說不一,歸之有兩種說法: 一是赤壁之戰(zhàn)之前!度龂萘x》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zhàn)。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操取槊(長矛)立于船頭,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戰(zhàn)之后。第一種說法以章回小說為據(jù),不可靠。第二種說法也無史政。所以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尚無定論。
第二首詩當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諸子侯,實為曹氏代替劉氏作盤石安排。人多以為曹操“為漢相,實為漢賊。”于是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鐘由等討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獻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諸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以上諸項都是曹魏代替劉漢的實際步驟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漢獻帝的傀儡地位僅一步之遙。時東吳孫權遣使上書稱臣,稱說天命。但曹操機敏地警覺到這是孫權的一個陰謀,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賦此詩表明心跡。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qū)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查閱原文>
★歸園田居原文詳解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nóng)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xiāng)居生活的寧靜,以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nóng)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nèi)蘊醇厚,情感真摯。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后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并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見《冷齋詩話》)
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jù)《宋書·陶潛傳》和蕭統(tǒng)《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xiàn)理想抱負。陶淵明經(jīng)過十三年的曲折,終于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稌x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