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語文復習方法 >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四)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點梳理(四)

2019-01-02 20:04:10三好網

  重點虛詞

  1、而

  連詞,表轉折: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連詞,表修飾    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連詞,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問客

  連詞,表并列    侶魚蝦而友麋鹿

  2、 之

  助詞,的     月出于東山之上    哀吾生之須臾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凌萬頃之茫然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茍非吾之所有    吾與子之所共適

  代詞,它、它們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耳得之而為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音節(jié)助詞     向之所欣     扣舷而歌之

  代詞,代“歌”  倚歌而和之

  動詞,去,往及其所之既倦      縱一葦之所如

  3、以

  介詞,在、從     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連詞,表并列,并且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連詞,表順承,就,便,或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連詞,表因果,因此,與“故”組成固定結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連詞,表原因,與“所”組成固定結構,……的原因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其

  代詞,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代詞,它的   始舍于其址    其文漫滅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代詞,那       距其院東五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代詞,那些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則其至又加少矣

  代詞,第一人稱,自己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其孰能譏之乎

  重點語句

  判斷句

  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省略句

 。ū娙耍┝凶ㄓ冢┢浯

 。ū娙耍┮ㄖ┮裕ㄖ榱饔x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內

  放浪(于)形骸之外

  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省賓語)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省賓語)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賓語)

  有碑仆(于)道(省介詞)

  狀語后置句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游于赤壁之下

  漁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遺響于悲風

  月出于東山之上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被動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賓語前置句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羨乎

  定語后置句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凌萬頃之茫然

  客有吹洞簫者

  有穴窈然

  課文精要

  理解主旨

  《蘭亭集序》

  以平易雋永的文筆,描繪了蘭亭四周目觸之處的自然景色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聚會盛況,并從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生死觀,駁斥了“一死生”、“齊彭殤”的謬說,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抒發(fā)了作者對人生盛年不常而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眷念和熱愛之情。

  《赤壁賦》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出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對生的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反映了一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厚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游褒禪山記》

  本文是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把握重點

  《蘭亭集序》

  全文五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文章從蘭亭集會落筆,首先用簡潔的文字點明集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與會人物;接著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清雅優(yōu)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這些自然風光引起與會者飲酒取樂、臨流賦詩的雅興;下文自然轉入敘寫雅事,敘寫與會者“一觴一詠”、“游目騁懷”的種種歡樂情景;段末以“樂”字作結,揭示了與會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中得到審美愉悅而暫時忘卻煩惱的情趣。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抒發(fā)作者的人生感慨。

  第二段作者緊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轉寫人世變幻、情隨事遷的情況。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內”的靜者,還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們雖都在一時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歡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樂極而悲生,他們不得不面對嚴酷的現實:“老之將至”、“終期于盡”,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詰作結,不僅為呼應上段的“樂”,更為引起讀者深思“死生”這一人生最重大問題。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問題,進一層表明自己的生死觀。作者首先借古立論,說明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重視死生問題,自己也不能例外。接著作者針對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無經濟大略的社會風氣,痛斥“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學說為“虛誕”、“妄作”,從而表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生死觀。

  第三部分(第四段)點名作序的目的。

  這一段,以“感”字作結,表明作者堅信后世讀者會從“斯文”(這篇序文)中產生同感:認識死生問題的重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赤壁賦》

  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使行文結構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揭示。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江水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游褒禪山記》

  全文五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過,是記敘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

  第二層(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

  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過。對所見景象,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游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游華山洞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標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志”“物”“力”三者,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三者缺一不可,而 “志”又是最根本的。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獲,回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后呼應。

  第二層(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標簽:高考備考 政治復習方法]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