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愿教學生不愛聽 大學語文為何不受待見
2013-11-25 16:14:22人民日報文章作者:趙婀娜
賞美文、品詩歌,曾經(jīng)是大學語文課上最愜意的事情。然而如今很多高校的語文課卻乏人問津,有的學校甚至連課程都開不起來。一頭是五花八門的選修課亂花漸欲迷人眼,一頭是被奉為“根基之學”的語文課遭受冷遇、門可羅雀。大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令人心憂。
無論是應民族文化傳承之需,還是及人文素養(yǎng)提升之要,大學語文都不應該成為一個被疏離、被忽視的對象。大學語文課所遭遇的尷尬,固然與崇尚實用、速成的浮躁社會風氣有關,但校方對學科重不重視、教師的教學方法科不科學,也直接影響著學生愿不愿意去聽。要給大學語文教育開出合理藥方,并非易事,各方都應當共同反思、認真探索。
——編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曾在我國各大學普遍開設。但1952年高校院系調(diào)整后,卻中斷近30年,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才得以重新開設。如今,又一個30年過去了,令人未曾預想的是,大學語文卻再次“遇冷”,很多大學陸續(xù)取消這門課程,沒有取消的也逐漸把這門課程邊緣化,從必修變?yōu)檫x修。任課老師不重視,學生更是應付了事。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宣布將在2013級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中將“大學漢語”課程由必修課調(diào)整為選修課。面對輿論質疑,校方宣稱此舉并非弱化、取消“大學漢語”課程,而是旨在拉開全面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序幕。大學語文,緣何命途多舛?高校關于大學語文教育的改革,能取得預期效果嗎?
尷尬
大學語文淪為“高四語文”,教材質量次,學生滿意度不高
大學語文在高校中的境遇,究竟有多尷尬?不身處高校其中,我們或許難以想象。
“大學語文這么多年來,在高校已經(jīng)淪為不受歡迎的課。”提及高校“大學語文”的現(xiàn)狀,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不無憂慮。為什么?李山表示,首先是沒有老師愿意教。在高校中,大學語文是公共課,可是在不少老師的觀念當中,教學和科研水平不行的老師才會被要求去教授公共課。“盡管這是一種陳腐的觀念,但的確在現(xiàn)在的大學中普遍存在。”
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也不盡如人意。對此,李山有深刻體會:“我曾經(jīng)在大學語文課上使用過兩種版本的教材,其中的一些選文適合中學生使用,但卻遠遠不能適應大學生審美取向的需要。同時,教材編寫也較為混亂,一些大學自己編寫的質量尚可,但一些出版社編寫的教材往往只是掛上一些知名教授的名頭,編寫過程缺乏系統(tǒng)的設計和精準的育人理念,質量難以令人滿意。”
李山介紹的情況,只是大學語文若干尷尬中的兩種。一份關于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對于現(xiàn)有的授課方式(主要是講授法),13%的學生認為“可以接受”,45%的學生認為“死板、但已經(jīng)習慣”,42%的學生強烈要求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在改革“大學漢語”教學的聲明中也直言,自2007年在全校開設“大學漢語”必修課以來,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目標定位不夠清晰、與專業(yè)教育脫節(jié)、教學質量不均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大學語文教學不能變成‘高四語文’”,中國人民大學相關負責人強調(diào),應與此前學習階段的語文教學有明顯區(qū)別,合理分工。大學語文應當注重向上升華,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向縱深拓展,培育學生的專業(yè)表達能力;向實踐延伸,培育學生綜合性的語言應用能力,而不能僅僅止步于“大學漢語”課程。
歸因
學科定位模糊導致大學語文的教學各自為政,功利化風氣加劇其邊緣化
大學語文遇冷的背后,不僅僅是課程教授方法適合還是失當?shù)膯栴},還有復雜的綜合原因。
首先,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令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一直較為模糊,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長期存在選文教育派、人文教育派、文學教育派、語文專題派、人文語文派等各派紛呈的現(xiàn)象。
有專家指出,“正是由于對學科定位認識不同,所以大學語文教材的編著、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教學目標的設置等均呈現(xiàn)出各自為政、各以為是的局面。這種局面導致了許多人對大學語文的誤解以及教學方向上的無所適從。”
當然,大學語文教學本身的弊端也是遇冷的重要原因。記者了解到,大學語文的教材編寫無法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加之一些老師在授課時還依然遵循中學語文的授課模式,使得教學效果越來越差,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排斥心理越來越強。考試評價體系的相對落后,也使得不少學生依然滿足于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使得大學語文的授課效果與授課初衷——培養(yǎng)大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文學精品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漸行漸遠。
市場化、功利化的社會風氣也導致大學語文遇冷。有專家表示,大學語文的特點在于人文性,同英語相比,大學語文少了幾分功利性,卻也少了被重視的程度。校園里,我們會看到很多晨讀英語的人,卻甚少聽到誦讀中文的聲音。
前路
母語教育并不能單靠一門課程來強化,未來應創(chuàng)新母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許多專家已經(jīng)看到了當前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一些院校也決意革大學語文之“命”,力圖從根本上扭轉大學語文教學以及與之相關的大學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不力現(xiàn)狀。
“學校深知母語教育并不能單靠一門課程來強化,大學漢語課程難以承受母語教育之重。只有全校各專業(y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都重視母語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母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語教育更加豐滿有效,增進學生的厚重素養(yǎng)。”中國人民大學相關負責人強調(diào)。
記者了解到,人大在改革“大學漢語”課程教學的同時,還出臺了“一攬子”計劃,進行了詳細的頂層設計。比如,在課堂教學方面,建設通識教育大講堂課程群、原著原典選讀課程群、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群等,加強文化歷史教育,著重培養(yǎng)漢語素養(yǎng);在課外教學方面,組織教師指導全體學生課外閱讀歷史文化經(jīng)典;組織文學院作家開設“作家談寫作”系列公開講座;建設“大學生寫作指導中心”,由專業(yè)教師和符合條件的同學,針對有需求的學生開展個性化寫作指導等等。與此同時,加強教師教學發(fā)展和培訓工作,提升教師自身的母語水準和教學能力,探索進一步系統(tǒng)強化母語教育、增強學生文化底蘊的路徑。
對此,不少學者表示認可。有專家強調(diào),“面對文化轉型帶來的文化失范、文化迷失,大學的學術研究不僅秉承著文化守護的責任,還肩負著文化探索、文化創(chuàng)新的使命。依托這種文化背景,大學語文教育不僅應當成為先進文化的傳遞者,還應當成為主導文化的示范者、多元文化的整合者、融通者、指向者。”
“大學語文必須要收錄水平高的選文,多一點啟發(fā)性強、思考性強的作品。而且,在高校中,應該由最好的老師來教授大學語文公選課,讓最好的老師來開經(jīng)典課,讓老師們在學生中去普及、傳播經(jīng)典。”李山強調(diào),“語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知識層面的,要對民族語言做到健全的掌握和出色的使用;一個是文化層面的,關乎民族的發(fā)展和個人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高校關于大學語文的改革,如果能讓語文教育變得更好,或許也是一樁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