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古代史:外交史專題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10-01-29 12:58:15
中國古代外交史專題
注:中國古代外交史專題僅為大綱版;新課標版未單列中國古代外交,僅零星散見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國古代商業(yè)和中國古代經濟政策框題。本專題含中國古代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對外交往概況。
一.知識歸納
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概況
。1)秦漢-明初:主動開放
、偾貪h:漢朝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向東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與越南有經濟技術交流。向西通過陸上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養(yǎng)蠶繅絲、鑄鐵術、井渠法和造紙術(應該是唐代)先后西傳。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經河西走廊,過玉門關、陽關,分南北兩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會合,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北上大宛(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錫爾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經安息(伊朗)轉運到條支(阿拉伯半島)和大秦(地中海東岸)。漢武帝以后,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fā),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它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的聯系。安息在漢與大秦進行轉手貿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灣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從海道來見東漢桓帝,這是正史中國與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后漢書》)。
②南北朝:法顯西行取經,13年后回國,將旅行經歷寫成《佛國記》,這部書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
、鬯逄疲核逄平洕幕睒s,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勵外商來華;唐朝對外交通發(fā)達。陸路從長安出發(fā),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達天竺(印度半島各國)、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島)和歐洲(如拂林即東羅馬)等許多國家。水路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到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fā),最遠可到波斯灣。唐與朝鮮有商貿、制度、教育、物種、技術、風俗等方面交流。唐與日本有使節(jié)(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學)、商貿(開元通寶)、生活習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與東南亞的驃國(緬甸)和南亞的天竺有使節(jié)、技術、宗教等交流。隋唐與中亞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時中國人學習了天竺的熬糖法、東羅馬的醫(yī)術、雜技和周邊鄰國的樂舞風格。唐朝人杜環(huán)在非洲留下了行蹤。史載東非索馬里使者在唐太宗時來到中國。
點擊下載全部: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古代史:外交史專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