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的死亡陷阱:中華似鳥龍的離奇死亡
來源:華夏地理 2009-09-04 14:35:08
我們正身處一個巨大的群葬坑中,四處布滿恐龍的遺骸。“又一副骨架,頭骨完好無損!”我沖著我的隊友們大喊。內蒙古西部戈壁荒漠四月的一個清晨,陽光漸漸驅散了寒意,我們的化石尋找之旅剛剛進入第十五天,這一天將成為我們這支中美聯(lián)合恐龍?zhí)诫U隊系列征程的起點。
我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批震驚世人的恐龍化石,它們屬于同一個族群,而且全部是1到7歲的年輕恐龍,是我見過的單一類型恐龍化石最豐富的礦藏。這種長相酷似鴕鳥的恐龍注定將成為恐龍世界中最為人熟知的種類之一。古生物學寶藏發(fā)現(xiàn)之迅速,實在超乎任何人的預料。
我第一次來內蒙古是在1984年,那是外國人可以自由旅行的第一年。當時,我坐著燒煤的蒸汽火車來到呼和浩特。在它的西邊,著名的絲綢之路將蒙古高原與中亞腹地連在一起,而恐龍時代的巖石則分列兩側鋪展開來,足有數(shù)百里之遙;氐奖本┖笪艺业街袊目铸垖<亿w喜進教授,商量探索內蒙古戈壁。
差不多16年后,也就是2000年,時機來了。趙教授和我再次來到呼和浩特,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所長、地質學家譚琳很快與我們達成共識,商定了一份多年合作協(xié)議,組成了中美聯(lián)合恐龍?zhí)诫U隊。2001年4月中旬,來自美國、法國、中國和蒙古國的16位探險家齊聚呼和浩特,決定沿黃河進入戈壁,尋找恐龍化石。
我們的第一個營地駐扎在蘇紅圖附近。每天大家都熱情高漲,“不放過一塊石頭”成了我們的工作格言。我們首先在一處矮石層下面找到了一個三趾腳印。它最有可能屬于似鳥龍家族,也就是一種形似鳥類的恐龍。從一張印刷于25年前的中國地質圖來看,營地附近的區(qū)域屬晚白堊紀,距今已有9000萬年歷史。之后,我們在腳印的周邊又找到了一些碎小的恐龍骨骼,與戈壁較早的發(fā)現(xiàn)類似。其中有一只有頸盾的植食性恐龍(類似原角龍)的顎骨和四肢,還有它的天敵、一只迅猛龍大小的肉食性恐龍(頗似蜥鳥龍)的脊椎和前爪。
真正的寶藏藏在一個寬闊的山谷里。最吸引人的是一處由成層的紅色和藍色巖石構成的立面石墻,一些體型較小的恐龍腿骨橫七豎八地支楞著。這不是一面自然形成的巖壁,而是一個采石場的背壁,是人用鑿子和鋤頭挖出來的。有人搶在我們前頭了。他們是誰?誰會把挖到一半的化石丟棄不顧?
譚所長介紹,這個地方最早于1978年被一位地質學家、也是他早年的同班同學勘畫地圖時發(fā)現(xiàn)。他指引我們看地質圖上的一個小骨頭標記。就是借助這張地圖,譚所長曾在4年前、也就是1997年,帶領一支中日蒙聯(lián)合探險隊來到這里。由于時間有限,資源不足,他們收集到一些恐龍骸骨后就草草停工,未能完成挖掘。
我的背包里裝著一篇日本青年古生物學家小林快次1999年與同事合作撰寫的關于戈壁新發(fā)現(xiàn)似鳥龍的論文,此刻我意識到論文依據(jù)的正是眼前這片挖掘場的成果。論文中提到化石保存極為精致,甚至恐龍胃石也完好無損。但他們未能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這么小的一塊區(qū)域內恐龍化石如此密集?此后,在2003年,小林將此種恐龍命名為董氏中華似鳥龍。
若單一物種的多個個體遺骸在同一地點被發(fā)現(xiàn),關鍵問題是:這是自然形成的嗎?換句話說,它們是一個家族或種群、如平日那樣聚在一起、突遭大難而死的嗎?以這個標準衡量,大多數(shù)單一物種尸骨堆并非自然形成。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在一段長短不定的時間內,多個個體在水源附近死亡,或是被洪水沖到這里。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