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豪普特曼(圖)
來源:高考網 2009-09-02 17:03:33
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美國數(shù)學家和結晶學家,1917年2月14日生于美國紐約。他與J·卡爾勒共同研究出一套數(shù)學方法,可從化合物結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像,推斷出其分子結構,因而于1985年共獲諾貝爾化學獎。豪普特曼與卡爾勒在紐約市立學院是同班同學,1937年同時畢業(yè)。豪普特曼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xù)研究數(shù)學,1939年獲得碩土學位,并于1955年在馬里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豪普特曼與卡爾勒在海軍研究實驗室(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重逢,并合作研究結晶體的結構。1970年豪普特曼在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的生物物理學任教授,并于1972年成為布法羅醫(yī)學基金會(該會是小型私人研究機構)的副主席和理事。豪普特曼與卡爾勒研究出一組數(shù)學方程,描述X射線被晶體衍射而成的無數(shù)斑點在底片上排列。通過對底片上斑點的強度分析,他們的方程能精確確定晶體分子內諸原子的位置。這個方法早在1949年發(fā)表,但并未引起注意。后來結晶學家才逐漸用此法來確定數(shù)以千計的微小的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如激素、維生素和抗生素等的三維結構。在他們提出此方法之前,要推斷一個簡單的生物分子結構,約需兩年的時間。在20世紀80年代,使用高效能的計算機完成此法所要求的計算只需約兩天左右。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