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長存]詞牌故事(四):漁歌子與漁家傲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31 23:05:39
詞牌故事(四):漁歌子與漁家傲
阿夏7481
陽春三月,春意正濃,西塞山前的桃花江又漲起春潮。人們稱每年發(fā)生在這個時候的汛期叫桃花汛,河水從冬天的寒瑟中舒展開來,上游的冰雪到了吳興縣西面的江水中已消融殆盡,水流歡暢了,兩岸桃花招搖,河水泛著淡清色,水勢浩浩卻并不洶涌。這是江南多雨的季節(jié),但也還沒到梅雨,雨只是細細的漫不經心地落,引得那水里的肥嫩的鱖魚紛紛地越出水面。張志和就坐在他那條小小的蚱蜢舟上,與山水顧盼。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想想自己要用這么多的文字來描繪張志和的這首《漁歌子》真是沮喪,我們是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了?磿锱涞拿骺尽对娪喈嬜V》的插畫,線條簡潔生硬也不過圖解而已,這樣的詩詞真的只能意會,一說便淺一說就俗。
好吧,不說詞說人。在中唐,張志和可不是憑這一首小令享譽文壇,他的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都很傳奇。他最好的朋友顏真卿在給他寫的墓志銘中,大略記述了他的身世。據說他母親生他的前一晚做了個夢,夢到有一棵楓樹從肚子上長出來,后來就生下了他,取名張龜齡。龜齡十六歲的時候到長安作了太學生,那時候還是太子的李亨很看好他的才華。不久中了進士,安史之亂后,成為肅宗的翰林待詔,是新皇帝的一位重要謀臣,期間還讓他改了名字叫志和,字子同。可是不久,不知道因為什么事貶到南浦就是今天的四川萬縣當了個地方官。此后肅宗又想升他到其他地方作官,可他再不愿赴任,辭官回家。就此不再從政,泛舟垂釣,在太湖渚楚一帶漫游,自稱煙波釣徒。
顏真卿的記錄在一些關節(jié)處都沒有交代清楚。在這樣粗線條的描述之下,我們看不到他的“心路歷程”,關鍵點是他為什么年紀輕輕突生歸隱之心。按說文人扮隱士,大多是仕途失意別尋出路,要么干脆就是為尋一條更快捷的入仕之路。可這兩點在張志和身上都不存在。唯一的解釋就是受他父親的影響,向往道家理想,就像他自稱玄真子一樣,一生以研究《周易》為樂。張志和最擅長山水畫,據顏真卿說,他“性好畫山水,皆因酒酣乘興,擊鼓吹笛,或閉目,或背面,舞筆飛墨,應節(jié)而成。”
關于這首《漁歌子》最精彩的故事就和他的畫連在一起。據說也是在一個和暖的暮春,顏真卿、張志和和另外三個好朋友聚在一起聽歌賞樂,飲酒賦詩,有人提議用《漁歌子》為調大家各自填五首詞,然后由張志和根據詞意現(xiàn)場作畫。這是一場比蘭亭曲水流觴更高水平的藝術活動,其中匯集了音樂、舞蹈、詩詞、繪畫等多種形式,可以說這是為張志和專設的一場盛宴。張志和首先吟誦了他的五首《漁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第一首。隨后他開始隨著樂聲作畫。只見他的腳跟著音樂的節(jié)拍晃動,手氣筆落,樂聲急促時他落筆如亂石急點,音樂緩時,他的筆端如浮云漫卷。興高處,更來上一壺酒,樂縱酒酣當真是人與音樂與畫與詩詞合而為一,不一會兒,畫成。所有人嘆為觀止。這份豪放的姿態(tài)好像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但李白何曾有他如此全才。
可惜張志和的畫沒有流傳下來,這樣的場景如果真的存在過,也是一番絕唱。遙想當年盛況,想象一下如果做他身邊的一名小童也是幸事。他不是曾將肅宗賞賜給他的一奴一婢配為夫妻,還為他們取名“漁童”和“憔青”嗎?這份興致幾人能及?頗有勝于魏晉時人的風范。
張志和心性淡泊,十多年里,就著一條小船四處漂游。顏真卿曾為他造過一條新船,他也不拒絕,只說好了,從此后我可以連家都安在船上了。關于張志和的死更奇特,據說他在眾人歡聚途中,乘一葉葦席從江上飄然而逝,所謂“忽焉去我、煙波終身”,以他如此高蹈風致當不致自沉江中,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沒有人不知道了,我倒愿意他是真的飛升了呢。
有了這首《漁歌子》,張志和可以毫無愧色地名列詞家之林。
《漁歌子》是唐朝民歌,教坊曲中就有記錄,是歌詠漁家勞動和生活的。根據那場聚會中大家可以提議用這一曲調填詞,可知是人人皆知、非常流行的曲調。只是此前唐時文人并不中意這種來自民間的小曲,并沒有詞作留下來。后來敦煌曲子詞中也發(fā)現(xiàn)有《漁歌子》,但曲調并不一樣,歌詠的內容也只是閨房情事脫離了本意。到了唐末五代時,有和凝、歐陽炯、李珣等人,也作同樣形式的漁歌,被選入《花間集》,改題為“漁父”,正式被定為曲子詞。到宋代,又被改名為“漁歌子”。李珣的《漁歌子》清雅恬淡,句式稍有不同:
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
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張志和和他的朋友們相和的《漁歌子》不知道為什么只有他的被明確地流傳了下來,其他人的都散落了?梢娺@一曲時是專為他而來。
從來古詩中漁父的形象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勞者,從《楚辭》中那個唱“滄浪之水”的漁父到嚴子陵的釣臺,漁父一直是以智者和隱士的形象存在于文人的心里。有多少人對“卷卻詩書上釣船,一壺清酒一竿風”的生活抱著無限的向往,這種向往從來沒有因為時代的更迭而改變過。只是歸隱的前提是自由,絕大多數(shù)人身體心靈兩不自由,這條路只存在于人們依稀的向往和想象中罷了。
音樂在唐朝的宮廷走到了宋朝的民間,宋朝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不是在教坊演唱而是勾欄瓦舍、井水池邊處處有歌聲。到了北宋,《漁歌子》的曲調已經不再流傳,所以蘇東坡雖愛這首小詞可惜遺憾它不能唱了,所以才要改作《菩薩蠻》。但漁家依然要歌唱,于是《漁家傲》出現(xiàn)代替了《漁歌子》。
《漁家傲》是宋代流行的歌曲,常常被作為又說又唱的鼓子詞在街市上演唱,最早文人填詞的曲調和句式出現(xiàn)在晏殊的詞中: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淺歡風日好。
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
莫惜醉來開口笑。
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雖然同為漁歌,可我已看不到一點張志和的遺風。畢竟兩人身份差了太多。從《漁歌子》到《漁家傲》其實文人們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宋時重文,出將入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有實現(xiàn)的可能的。晏殊首唱《漁家傲》雖然詞中有無常之感,悠遠飄逸,但相比志和的清雅淡遠,無痕的靜謐之美還是兩個境界。
歐陽修曾專門用這個曲調寫過十二首專門詠每個月風物的詞,跟漁歌已沒有什么關系了。其中最后臘月詞結句“此去青春都一餉。休悵望,瑤林即日堪尋訪”,不知道他和柳詠哪個偷了哪個的句子。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范仲淹的《漁家傲》,雖然那是一首完全入世的充滿英雄主義氣概的詠嘆,但豪語中亦有悲音,: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年少時候讀到他這首詞,頓生英雄美人之感,再聯(lián)想他的“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就如同讀到辛棄疾“紅巾翠袖,揾英雄淚”一樣,恨不能立刻變身千年前的女子,可以伴在他的身旁,這樣豪氣沖天的將軍,卻擋不住無邊的孤寂。邊塞詩除了建功立業(yè),剩下的就是生離死別,我們想看到兒女情長而不只是英雄氣短。
范仲淹一生忠耿,為國為家,對外抗西夏,對內搞改革。從小苦出身,做官后把官俸拿出大半救濟鄉(xiāng)里,自己家人平時飯食決不吃兩樣有肉的菜,子弟只有一套出門的衣服,大家輪換著穿。以文士而出任邊塞將領,有勇有謀,被西夏人稱為胸中有百萬兵,可惜朝中小人總能掌權,皇帝對他倒是一心未變,可總未能盡展才華。
在寫下這首《漁家傲》幾年之后,他在一首垂釣詩表達了完全另一種心緒:“姑蘇從古好繁華,卻戀巖邊與水涯。重入白云尋釣瀨,更隨明月宿詩家。”沖曠、淡遠,出世歸隱,淡淡愁緒只是入詩而已,卻應了《漁歌子》的意境。《漁家傲》和《漁歌子》仿佛一個人生命的兩面,一面是烈焰的紅,一面是水墨的青。紅是因為不舍不忍拼了命地抓住,青是恍然了悟之后的放手。生命中的繩索和羈絆,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放開的。做到極致都讓人無比敬仰。
宋詞多細膩幽深,就算是所謂的豪放派如果是好詞,一定也有深切敏感的情思在里面。就像我們現(xiàn)在拍攝古人的電影電視,必得找出他們平凡人的一面一樣,其實在宋詞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時代風貌,更可以看到人那顆幽微閃爍的心,體味那些從來不曾改變過的生之愁。因為這個我愛了它們這么久。
《漁家傲》曲調郁勃高遠,所以宋詞中這個詞牌多是感懷疏放一路。李清照的那首也著名,但我并不如何喜歡,太逞強了些: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倒是后來南宋有個不怎么出名的詞人洪適有一首《漁家傲引》,讓這曲漁歌又回到了它本來的樣子:
子月水寒風又烈。巨魚漏網成虛設。
圉圉從它歸丙穴。謀自拙。空歸不管旁人說。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獨釣南溪雪。
妻子一船衣百結。長歡悅。不知人世多離別。
洪適這筆下的漁人真是“為魚”而忙的,他的醉眠與獨釣有著深深的俗世的辛酸與喜悅。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