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無畏的科學探險者蓋·呂薩克
來源:網絡來源 2009-08-30 17:12:39
蓋·呂薩克在化學上的貢獻,首先在氣體化學方面,他發(fā)現了氣體化合體積定律。他的工作始于對空氣組成的研究。他為了考察不同高度的空氣組成是否一樣,冒險乘坐氣球升入高空進行觀察與實驗。1804年8月2日,天氣晴朗,萬里無云,炎熱的天氣,不見一絲微風。他和自己的好友、法國化學家比奧用浸有樹脂的密織綢布做成一個巨大的氣球,里面充進氫氣。膨脹的氣球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蓋。呂薩克與比奧坐進了氣球下面懸掛的圓形吊籃里。氣球徐徐上升,他們揮手同歡呼的送行者們告別。貝托雷教授親臨現場,隨著大家呼喊著:“一路平安”。他們在緩慢上升的氣球吊籃里,忙著進行空氣樣品的采集,不斷測量著地磁強度。緊張的工作使他們顧不上由于高空反應帶來的頭昏、耳痛等身體的
不適。凍得渾身發(fā)抖,仍頑強地堅持這次考察活動,終于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但是,蓋·呂薩克對首次探險的收獲并不滿足。一個半月以后,他單身進行了第二次升空探索。為了減輕負荷,提高升空高度,他盡量輕裝。當氣球升至7016米時,他毅然把椅子等隨身物件扔了下來,使氣球繼續(xù)上升。正在田間勞作的人們看到天上紛紛落下許多東西,都不清楚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而蓋·呂薩克卻創(chuàng)造了當時世界上乘氣球升空的最高記錄。兩次探測的結果表明,在所到的高空領域,地磁強度是恒定不變的;所采集的空氣樣品,經分析證明,空氣的成分基本上相同,但在不同高度的空氣中,含氧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在氣體的實驗中,蓋·呂薩克發(fā)現,氧與氫化合時,氧氣的體積差不多,總是氫氣體積的一半。于是,他想到這簡單的體積關系,可能同物質的原子結構有關。據此,他進而想到,其它氣體在化合反應中可能都具有類似情況。但當時由于他的導師布里松教授的逝世,他不得不暫時中斷了實驗工作,返回巴黎。1806年,在法國科學院的慶祝大會上,蓋·呂薩克當選為該院正式院士。其后,他繼續(xù)自己對氣體化學反應的研究。他往容器里充滿等體積的氮和氧,然后讓混和物通過電火花。于是就產生了新的氣體一氧化氮。他發(fā)現:一體積的氧和一體積的氮,經化合得到了兩體積的一氧化氮。進一步研究許多不同氣體間的化學反應,使他注意到,在所有參加反應的氣體體積和反應后生成的氣體體積之間,總是存在著簡單的比例關系。由此發(fā)現了一個重要的基本化學定律——氣體化合體積定律,這個定律的發(fā)現,本來是從氣體化學反應的角度,對道爾頓的原子論做了有力的證明,受到了化學界不少專家的重視。但唯獨道爾頓本人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一成果。他認為這會導致原子的破裂,從而違背他關于原子不可分割的基本思想。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論開始了。雖然,1811年意大利化學家阿佛加德羅提出的分子概念,有助于統(tǒng)一這一矛盾,然而化學家們普遍受著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支配,
致使分子論的觀點被冷落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860年分子論被普遍接受后,隨著這場爭論的平息,蓋·呂薩克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才得到了理論上的正確解釋。
硼元素的發(fā)現,是蓋·呂薩克研究金屬鉀的用途時派生出來的另一成果。19世紀初,硼酸的化學成分還是一個謎。1808年6月,蓋·呂薩克和泰納宣布,他們曾把鉀作為試劑去分解硼酸,實驗中,當把鉀作用于熔化的硼酸時,得到了一種橄欖灰色的新物質。經過了5個月的深入研究后,他們肯定了這是一種新的單質,取名為硼(bore)。還提出了發(fā)現新元素的專利申請。同年l1月30日,他們在《理化年報》上撰文,豪邁地宣稱:“硼酸的組成如何,現在已不成問題了。實際上,我們已經能夠把硼酸隨意地進行分解或重新合成了。”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