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fù)習(xí)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中國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經(jīng)驗

中國古代循吏的演化特征和理政經(jīng)驗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09-08-28 17:51:45

  循吏,意指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出類拔萃的州縣級地方官吏,相當于現(xiàn)在市、縣兩級地方主官。無論是在鞏固統(tǒng)治根基、導(dǎo)民化俗、改革創(chuàng)新、安定一方社會方面,還是在群體數(shù)量、個體素養(yǎng)、施政能力、理政業(yè)績方面,循吏的表現(xiàn)都堪稱一時之最。循吏無疑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中堅力量和主導(dǎo)群體。正是因為循吏的存在,數(shù)千年來,老百姓才對政府充滿敬仰、依附、歸屬之情;正是因為循吏的存在,才為后人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厚重的歷史積淀;正是因為循吏的存在,才使中國政界始終保持了勤政、廉政、善政、德政、惠政、實政的主流傳統(tǒng)和正面典范。應(yīng)該說,中國古代政府的威嚴和信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循吏的施政作為、道德教化和人格魅力。本文試圖通過對古代循吏的全面系統(tǒng)分析,以期理出其主要的共性特征,總結(jié)其積極的理政經(jīng)驗,以資時下地方官員從政之鑒。

  一、循吏盛興的基本原因

  中國古代循吏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歷史階段性。歷朝歷代都涌現(xiàn)了一批有作為、有才華、有貢獻的循吏。每一階段的循吏盛興都有一些共性的規(guī)律可循,茲舉如下:

  1、政局穩(wěn)定是循吏盛興的“維生素”。政權(quán)是循吏的基本依托,只有政局平穩(wěn),循吏盛興才有基礎(chǔ)和前提!段簳·良吏傳》謂“后之為吏,與世沉浮。”《宋史·循吏傳》云:“承平之世,州縣吏謹守法度以修其職業(yè)者,實多其人。”皆是此道理。西漢初期,“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循吏始得以興盛。”《漢書·循吏傳》。李世民“削平亂跡,湔洗污風(fēng),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以是人知恥格,俗尚貞修,太平之基,率由茲道。”《舊唐書·良吏〈上〉》。金世宗“承海陵凋之余,休養(yǎng)生息,迄于明昌、承安之間,民物滋殖,循吏迭出焉。”《金史·循吏傳》。由此可見,穩(wěn)定的政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風(fēng),才有循吏的盛興。

  2、吏治有方是循吏盛興的“膨脹劑”。古代循吏發(fā)展史表明,凡是吏治有方,管理有制,張弛有度,選用有法,循吏必然勃興。漢宣帝時,“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zhì)其言,有名實不相應(yīng),必知其所以然。……以為太守,吏民之本也。數(shù)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guān)內(nèi)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漢書·循吏傳》。這段話里包含三種吏治制度:一是任職制度;二是考察制度;三是選拔制度。這套制度對后世影響頗大!杜f唐書》是這樣評價的:“漢代命官,重外輕內(nèi),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興,尤深吏術(shù),慎選名儒為輔相,不以吏事責(zé)功臣;政優(yōu)則增秩賜金,績負則論輸左校。選任之道,皇漢其優(yōu)。”唐代“洎天后、玄宗之代,貞元、長慶之間,或以卿士大夫涖方州,或以御史、郎官宰畿甸,行古道也。”所以循吏輩出。遼太宗時期,“撫有燕、薊,任賢使能之道亦略備矣。……時又分遣重臣巡行境內(nèi),察賢否而進退之。是以治民、理財、決獄、弭盜,各有其人。”《遼史·能吏傳》。這里表明遼太宗創(chuàng)立了巡視制度。劉宋時,“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系,吏無茍得。”《宋書·良吏傳》,創(chuàng)立了官吏任期制。明洪武五年,“下詔有司考課,首學(xué)校、農(nóng)桑諸實政。日照知縣馬亮善督運,無課農(nóng)興士效,立命黜之。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循吏傳》!肚迨犯·循吏傳》也指出了這一點:“圣祖平定三籓之后,與民休息,拔擢廉吏,如于成龍、彭鵬、陳瑸、郭琇、趙申喬、陳鵬年等,皆由縣令洊歷部院封疆,治理蒸蒸,於斯為盛。世宗綜覈名實,人知奉法。乾隆初政,循而勿失。國家豐亨豫大之休,蓋數(shù)十年吏治修明之效也。”

  3、清明政風(fēng)是循吏盛興的“潤滑劑”。政治風(fēng)氣是循吏施政的政治環(huán)境,政風(fēng)的清明、寬松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循吏的興衰。班固認為漢代“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先,故文、景以后,循吏輩出。”元初“風(fēng)氣質(zhì)實,與漢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勸農(nóng)使,又用五事課守令,以勸農(nóng)系其銜。故當是時,良吏班班可見,亦寬厚之效也。”《元史·良吏〈一〉》!逗鬂h書·循吏列傳》云:“光武長于民閑,頗達情偽,見稼穡艱難,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務(wù)用安靜,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韂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建武十三年,異國有獻名馬者,日行千里,又進寶□,賈兼百金,詔以馬駕鼓車,□賜騎士。損上林池□之官,廢騁望弋獵之事。其以手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勤約之風(fēng),行于上下。數(shù)引公卿郎將,列于禁坐。廣求民瘼,觀納風(fēng)謠。故能內(nèi)外匪懈,百姓寬息。自臨宰邦邑者,競能其官。”

  4、領(lǐng)導(dǎo)垂范是循吏盛興的“導(dǎo)向標”。漢代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作“畫一”之歌,成為天下循吏爭相效仿的榜樣。漢宣帝“由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后始躬萬機,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為天下群吏作表率,所以漢宣帝成為古代循吏崇奉的明君,為后世所稱道!对·良吏〈一〉》云:“自古國家上有寬厚之君,然后為政者得以盡其愛民之術(shù),而良吏興焉。”

  5、循吏自強是循吏盛興的“強心劑”。漢代“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nèi)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軌不禁,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nèi)史公孫弘、寬三人都是當時杰出的大儒且通于世務(wù),明習(xí)文法,以經(jīng)術(shù)潤飾吏事,受當權(quán)者器重成為一代名吏!稘h書·循吏傳》。再如晉代劉毅,雖然面臨賄賂公行、營私成風(fēng)的污濁吏界,仍能稟公直言,抗拒賣官。隋代梁彥光等“立嚴察之朝,屬昏狂之主,執(zhí)心平允,終行仁恕,余風(fēng)遺愛,沒而不忘,寬惠之音,足以傳于來葉。”

  二、循吏衰敗的主要原因

  世間萬事萬物盛衰有時,興亡有律。循吏亦然。歸結(jié)起來,循吏衰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政治腐敗是首因。腐化的政治環(huán)境是循吏腐敗的首要原因。“及建武之興,虜難猋急,征役連歲,不遑啟居,軍國糜耗,從此衰矣。齊世善政著名表績無幾焉”。(《南齊書·良政傳》)。“有魏初拓中州,兼并疆域,河南、關(guān)右,遺黎未純,擁節(jié)分符,多出豐氵市。政術(shù)治風(fēng),未能咸允,雖動貽大戮,而貪虐未悛,亦由網(wǎng)漏吞舟,時掛一目。”《魏書·良吏傳》。

  2、吏治衰頹是主因。明代“英、武之際,內(nèi)外多故,而民心無土崩瓦解之虞者,亦由吏鮮貪殘,故禍亂易弭也。……神宗末年,征發(fā)頻仍,礦稅四出,海內(nèi)騷然煩費,郡縣不克修舉厥職。而廟堂考課,一切以虛文從事,不復(fù)加意循良之選。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明史·循吏傳》。“末造財政紊亂,新令繁興,簿書期會,救過之不遑。又遷調(diào)不時,雖有潔己愛民者,亦不易自舉其職。論者謂有清一代,治民寬而治吏嚴,其敝也奉行故事,實政不修,吏道媮而民生益蹙。迨紀綱漸隳,康、雍澄清之治,邈焉不可見。觀此,誠得失之林也。”《清史稿·循吏傳〈一〉》。

  3、政風(fēng)不良是誘因。晉武帝司馬炎“光啟霸圖,授方任能,經(jīng)文緯武。……當此時也,可謂農(nóng)安其業(yè),吏盡其能者歟!”但是當時政風(fēng)不良,“賄賂于此公行,結(jié)綬者以放濁為通,彈冠者以茍得為貴,流遁忘反,浸以為常。”以致循吏不興!稌x書·良吏傳》。“但廉平常跡,聲問難高;適時應(yīng)務(wù),招響必速。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此則已然于前世矣。”《魏書·良吏傳》。“高祖膺運撫圖,除兇靜亂,日旰忘食,思邁前王。然不敦詩書,不尚道德,專任法令,嚴察臨下。吏存茍免,罕聞寬惠,乘時射利者,多以一切求名。”《隋書·循吏傳》。

  4、首輔亂綱是惡因!肚迨犯·循吏傳〈一〉》云:“及后權(quán)相用用事,政以賄成,蠹國病民,亂萌以作,故循吏難振。”。“季叔澆漓,奸巧多緒,所以蒲、密無為之化,難見其人。”《魏書·良吏傳》。“爰及惠懷,中州鼎沸,逮于江左,晉政多門,元帝比少康之隆,處仲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亂常,既權(quán)逼是憂,故羈縻成俗。蒞職者為身擇利,銓綜者為人擇官。”《隋書·循吏傳》。

  5、官吏自墮是內(nèi)因。循吏衰敗不僅有外在的原因,官吏自身隨波逐流、甘于墮落是最關(guān)鍵的原因。“既煬帝嗣興,志存遠略,車轍馬跡,將遍天下,綱紀馳紊,四維不張。其或善于侵漁,強于剝割,絕億兆之命,遂一人之求者,謂之奉公,即時升擢。其或顧名節(jié),存綱紀,抑奪攘之心,以從百姓之欲者,則謂之附下,旋及誅夷。夫吏之侵漁,得其所欲,雖重其禁,猶或為之。吏之清平,失其所欲,雖崇其賞,猶或不為。況于上賞其奸,下得其欲,求得廉潔,不亦難乎!” 《隋書·循吏傳》。

  三、循吏的歷史演化

  不同歷史時期,循吏的發(fā)展演變、選拔任用、施政方略、制度建設(shè)、群體分布、命運流程等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唐朝循吏多集中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后,所以就決定了唐朝循吏的基本特點,一是在大亂之后的撫民安民、化民導(dǎo)民、富民利民、荒政管理方面有較大作為的地方官吏。二是在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直言善諫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地方官吏。三是在治理邊疆、對外交往、平訟斷獄方面有突出政績的地方官吏。再如清朝循吏,由于清朝由于社會關(guān)系較以往各為復(fù)雜,政府職能更為寬泛,政務(wù)更加繁多,對循吏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要道德教化、辦學(xué)興禮、治盜平亂、治軍剿匪、平冤斷獄、治荒救災(zāi)、治水保民、治邊安民、治妖抑邪、對外交往統(tǒng)合起來,綜合施治。因此清朝循吏的素質(zhì)修養(yǎng)、能力要求、施政措施、理政規(guī)劃比以往更具全面性、系統(tǒng)性、合理性和綜合性。

  四、循吏的主要特點

  綜合起來,歷朝歷代循吏具有如下鮮明的共性特征:

  1、好學(xué)、博學(xué)、勤學(xué)、講學(xué)、治學(xué)、興學(xué)、勸學(xué)、助學(xué)是古代循吏的第一個重要特征。絕大多數(shù)是勤奮好學(xué)的典范,或?qū)W有所長,或?qū)W富五車,或才華橫溢。一是大多精通經(jīng)義。如魏朝裴佗“少治《春秋杜氏》、《毛詩》、《周易》,并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中書博士。”魏朝竇瑗“瑗年十七,便荷帙從師。游學(xué)十載,始為御史。”魏朝羊敦“性尚閑素,學(xué)涉書史。”魏朝蘇淑 “立性敦謹,頗涉經(jīng)傳。”漢代文翁“少好學(xué),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漢代任延“年十二,為諸生,學(xué)于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xué),學(xué)中號為任圣童”。南齊裴昭明“少傳儒史之業(yè),泰始中,為太學(xué)博士。”魏朝宋世景博覽群言,尤精經(jīng)義。晉代杜軫博涉經(jīng)書,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與李驤并稱“蜀中二郎”。二是精于治學(xué),著書立說。如南齊虞愿“著《五經(jīng)論問》,撰《會稽記》,文翰數(shù)十篇。”三是熱心興學(xué)。如南齊虞愿“在郡立學(xué)堂教授。”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孫,皆令詣學(xué)受業(yè),復(fù)其傜役。章句既通,悉顯拔榮進之?に煊腥逖胖。《后漢書·循吏列傳》。四是全力助學(xué)。漢代文翁,在成都市中修起學(xué)官,“招下縣子弟以為學(xué)官弟子,為除更徭,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為孝弟力田。常選學(xué)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縣,益從學(xué)官諸生明經(jīng)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出入閨閣?h邑吏民見而榮之,數(shù)年,爭欲為學(xué)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xué)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xué)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漢書·循吏傳》。五是開堂講學(xué)。如清朝張沐任內(nèi)黃知縣時,親自在明倫堂開壇講學(xué),授業(yè)數(shù)百人,還邀請名士孫奇逢到內(nèi)黃縣講學(xué)。在四川資陽縣時,軍務(wù)之余仍堅持講學(xué)。退休后又在汴中開堂講學(xué),兩河之士爭相趨附。六是學(xué)有所專。如清代陸在新由于熟諳經(jīng)濟理論,康熙五年以策論得舉。清代童化長于名法學(xué)說,出佐郡邑治。

  2、行孝、倡孝、勸孝、勵孝、薦孝是古代循吏的第二個特征。一是躬親孝道。如魏朝杜纂:“后居父喪盡禮。郡舉孝廉,補豫州司士”。南齊傅琰“遭母喪,居南岸,鄰家失火,延燒琰屋,琰抱柩不動,鄰人競來赴救,乃得俱全。琰股髀之間,已被煙焰。”南齊劉懷慰,父親“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養(yǎng)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義。”二是勸孝教化。中國第一循吏孫叔敖,“施教導(dǎo)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做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取。”“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三是倡孝化民。鰥寡孤獨有死無以葬者,鄉(xiāng)部書言,霸具為區(qū)處,某所大木可以為棺,某亭豬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識事聰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稱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盜賊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誅罰,務(wù)在成就全安長吏!稘h書·循吏傳》。又王渙、任峻之為洛陽令,“明發(fā)奸伏,吏端禁止,然導(dǎo)德齊禮,有所未充,亦一時之良能也。”《后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又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其貧無禮娉,令長吏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同時相娶者二千余人。是歲風(fēng)雨順節(jié),谷稼豐衍。其產(chǎn)子者,始知種姓。咸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為“任”。”《后漢書·循吏列傳》。四是鼓勵孝道。秦彭“每春秋饗射,輒修升降揖讓之儀。乃為人設(shè)四誡,以定六親長幼之禮。有遵奉教化者,擢為鄉(xiāng)三老,常以八月致酒肉以勸勉之。吏有過咎,罷遣而已,不加恥辱。百姓懷愛,莫有欺犯。”《后漢書·循吏列傳》。許荊“和帝時,稍遷桂陽太守?I南州,風(fēng)俗脆薄,不識學(xué)義。荊為設(shè)喪紀婚姻制度,使知禮禁。”《后漢書·循吏列傳》。

  3、化民、撫民、安民、利民、富民是古代循吏的第三個特征。大凡循吏“深得民心,民眾思念。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fēng)矣。”《漢書·循吏傳》。杜纂“正光末,清河入房通等三百人頌纂德政,乞重臨郡。詔許之。纂所歷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誣矯,而輕財潔己,終無受納,為百姓所思,號為良守。”(《魏書·良吏傳》)。羊敦“興和初卒,年五十二。吏民奔哭,莫不悲慟。詔曰:‘故廣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蘇淑,并器業(yè)和隱,干用貞濟,善政聞國,清譽在民。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后凋亡,朝野傷悼。追旌清德,蓋惟舊章,可各賞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國,咸使聞知。’”(《魏書·良吏傳》)。蘇淑:“出除樂陵內(nèi)史。淑在郡綏撫,其有民譽。始逕二周,謝病乞解,有詔聽之,民吏老幼訴乞淑者甚眾。后歷滎陽太守,亦有能名。淑清心愛下,所歷三郡,皆為吏民所思,當時稱為良二千石。”(《魏書·良吏傳》)。許荊“荊少為郡吏,兄子世嘗報讎殺人,怨者操兵攻之。荊聞,乃出門逆怨者,跪而言曰:“世前無狀相犯,咎皆在荊不能訓(xùn)導(dǎo)。兄既早沒,一子為嗣,如令死者傷其滅絕,愿殺身代之。”怨家扶荊起,曰:“許掾郡中稱賢,吾何敢相侵?”因遂委去。荊名譽益著。”《后漢書·循吏列傳》。劉寵“寵少受父業(yè),以明經(jīng)舉孝廉,除東平陵令,以仁惠為吏民所愛。母疾,□官去。百姓將送塞道,車不得進,乃輕服遁歸。”《后漢書·循吏列傳》。

  古代循吏都有一顆恤貧之心。如杜纂 “性儉約,尤愛貧老,至能問民疾苦,對之泣涕。”(《魏書·良吏傳》)。裴佗“所得俸祿,分恤貧窮。”(《魏書·良吏傳》)。羊敦“雅性清儉,屬歲饑饉,家饋未至,使人外尋陂澤,采藕根而食之。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質(zhì)米以供之。朝廷以其清白,賜谷一千斛、絹一百匹。”(《魏書·良吏傳》)。

  4、德政、惠政、嚴政、實政是古代循吏的第四個特征。循吏是一群政績突出的官吏。如裴佗 “入為尚書倉部郎中,行河?xùn)|郡事。所在有稱績。為趙郡太守,為治有方,威惠甚著。轉(zhuǎn)前將軍、東荊州刺史,郡民戀仰,傾境餞送,至今追思之。”(《魏書·良吏傳》)。竇瑗“聲譽甚美,為吏民所懷。及齊獻武王班書州郡,誡約牧守令長,稱瑗政績,以為勸厲焉。”(《魏書·良吏傳》)。裴昭明“昭明歷郡皆有勤績。 ”(《魏書·良吏傳》)。若杜詩守南陽,號為“杜母”,任延、錫光移變邊俗,斯其績用之最章章者也。又第五倫、宋均之徒,亦足有可稱談!逗鬂h書·循吏列傳》。張恂“遷常山太守。恂開建學(xué)校,優(yōu)顯儒士。吏民歌詠之。于時喪亂之后,罕能克厲,惟恂當官清白,仁恕臨下,百姓親愛之,其治為當時第一。”《魏書· 良吏傳》。宋世景“世景既才長從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領(lǐng)數(shù)曹,深著稱績。”《魏書·良吏傳》。明亮“后除陽平太守,清白愛民,甚有惠政,聲績之美,顯著當時。朝廷嘉其風(fēng)化。轉(zhuǎn)汲郡太守,為治如前,譽宣遠近。二郡民吏,迄今追思之。”《魏書·良吏傳》。

  5、清明、清貧、清苦、清正、清廉、剛正是古代循吏的第五個特征。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是古代循吏的突出特點。如裴佗“佗性剛直,不好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當時名勝。清白任真,不事家產(chǎn),宅不過三十步,又無田園。暑不張蓋,寒不衣裘,其貞儉若此。”(《魏書·良吏傳》)。竇瑗 “尋除廣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稱。廣宗民情兇戾,前后累政咸見告訟。惟瑗一人,終始全潔。……宗室以其寒士,相與輕之。瑗案法推治,無所顧避,甚見仇疾。官雖通顯,貧窘如初,清尚之操,為時所重。”(《魏書·良吏傳》)。羊敦“公平正直,見有非法,敦終不判署。”(《魏書·良吏傳》)。虞愿“海邊有越王石,常隱云霧。相傳云‘清廉太守乃得見’,愿往觀視,清徹?zé)o隱蔽。后瑯邪王秀之為郡,與朝士書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猶存,遺風(fēng)易遵,差得無事。’以母老解職,除后軍將軍。褚淵常詣愿,不在,見其眠床上積塵埃,有書數(shù)帙。淵嘆曰:‘虞君之清,一至于此。’令人掃地拂床而去。”(《南齊書·良政傳》)。劉懷慰“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因著《廉吏論》以達其意。太祖聞之,手敕褒賞。…明帝即位,曰:‘劉懷慰若在,朝廷不憂無清吏也。’”(《南齊書·良政傳》)。裴昭明“元徽中,出為長沙郡丞,罷任,刺史王蘊謂之曰:‘卿清貧,必?zé)o還資。湘中人士有須一禮之命者,我不愛也。’昭明曰:‘下官忝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豈以鴻都之事仰累清風(fēng)。’…及還,甚貧罄。世祖曰:‘裴昭明罷郡還,遂無宅。我不諳書,不知古人中誰比?’…常謂人曰:‘人生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fù)何須?子孫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則不如一經(jīng)。’故終身不治產(chǎn)業(yè)。”(《南齊書·良政傳》)。

  古代循吏大多廉政勤勞。如“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而還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史記·循吏列傳》。漢代著名循吏龔遂,山陽南平陽人也,“以明經(jīng)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賀。賀動作多不正,遂為人忠厚,剛毅有大節(jié),內(nèi)諫爭于王,外責(zé)傅相,引經(jīng)義,陳禍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國中皆畏憚焉。王嘗久與騶奴宰人游戲飲食,賞賜亡度。遂入見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賜清閑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膠西王所以為無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聞膠西王有諛臣侯得,王所為擬于桀、紂也,得以為堯、舜也。王說其諂諛,嘗與寢處,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xí),存亡之機,不可不慎也。臣請選郎通經(jīng)術(shù)有行義者與王起居,坐則通《詩》、《書》,立則習(xí)禮容,宜有益。”王許之。遂乃選郎中張安等十人侍王。居數(shù)日,王皆逐去安等。”《漢書·循吏傳》。任延“拜武威太守,帝親見,戒之曰:“善事上官,無失名譽。”延對曰:“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節(jié)。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帝嘆息曰:“卿言是也。”《后漢書·循吏列傳》。張恂“恂性清儉,不營產(chǎn)業(yè),身死之日,家無余財。”《魏書·良吏傳》。

  古代循吏輕視錢財。如杜纂“從征新野,及南陽平,以功賜爵井陘男,賞帛五百匹。數(shù)日之中,散之知友。時人稱之。時縣令齊羅喪亡,無親屬收痤,纂以私財殯葬。由是郡縣標其門閭,”(《魏書·良吏傳》)。

  敢于直諫也是古代循吏的共性特征。虞愿“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側(cè)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愍。罪高佛圖,有何功德?’”“帝好圍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議共欺為第三品。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抗每饒借之,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帝終不覺,以為信然,好之愈篤。愿又曰:“堯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南齊書·良政傳》)。

  6、治產(chǎn)、治水、治災(zāi)、治盜(匪)、治軍、治吏、治獄、治賦、治市、治妖、治豪強、治邊疆、治外交是古代循吏的第六個特征。

  古代循吏的施政活動遍及當時政府工作的各個方面,而且成效顯著。如在督促農(nóng)事方面頗為勤勉,如杜纂“勸督農(nóng)桑,親自檢視,勤者賞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譴。”(《魏書·良吏傳》)。在征蠻平邊方面也涌現(xiàn)了不少循吏。裴佗“蠻酋田盤石、田敬宗等部落萬余家,恃眾阻險,不賓王命,前后牧守雖屢征討,未能降款。佗至州,單使宣慰,示以禍福。敬宗等聞佗宿德,相率歸附。于是闔境清晏,寇盜寢息,邊民懷之,襁負而至者千余家。”(《魏書·良吏傳》)。

  治吏嚴格、善于用人也是古代循吏的一貫風(fēng)格。如羊敦“然其為治,亦尚威嚴。治有能名,奸吏跼蹐,秋毫無犯。”(《魏書·良吏傳》)。“王堂、陳寵委任賢良,而職事自理。”《后漢書·循吏列傳》。劉矩“靈帝初,代周景為太尉。矩再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與州郡交通。”《后漢書·循吏列傳》。

  古代循吏大多有平冤斷獄的突出才能。如傅琰“太祖輔政,以山陰獄訟煩積,復(fù)以琰為山陰令。賣針賣糖老姥爭團絲,來詣琰,琰不辨核,縛團絲于柱鞭之,密視有鐵屑,乃罰賣糖者。二野父爭雞,琰各問“何以食雞”。一人云“粟”,一人云“豆”,乃破雞得粟,罪言豆者?h內(nèi)稱神明,無敢復(fù)為偷盜。”(《南齊書·良政傳》)。裴昭明“郡民龔玄宣云神人與其玉印玉板書,不須筆,吹紙便成字,自稱龔圣人,以此惑眾。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獄治罪。遷射聲校尉。 ”(《南齊書·良政傳》)。“漢代著名循吏黃霸,淮陽陽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學(xué)律令,喜為吏,”“會宣帝即位,在民間時知百姓苦吏急也,聞霸持法平,召以為廷尉正,數(shù)決疑獄,庭中稱平。守丞相長史,坐公卿大議廷中知長信少府夏侯勝非議詔書大不敬,霸阿從不舉劾,皆下廷尉,系獄當死。霸因從勝受《尚書》獄中,再逾冬,積三歲乃出,語在《勝傳》。勝出,復(fù)為諫大夫,會宣帝即位,在民間時知百姓苦吏急也,聞霸持法平,召以為廷尉正,數(shù)決疑獄,庭中稱平。守丞相長史,坐公卿大議廷中知長信少府夏侯勝非議詔書大不敬,霸阿從不舉劾,皆下廷尉,系獄當死。霸因從勝受《尚書》獄中,再逾冬,積三歲乃出,語在《勝傳》。勝出,復(fù)為諫大夫,”《漢書·循吏傳》。王渙“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髃疑。又能以譎數(shù)發(fā)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筭。”《后漢書·循吏列傳》。童恢“復(fù)辟公府,除不其令。吏人有犯違禁法,輒隨方曉示。若吏稱其職,人行善事者,皆賜以酒肴之禮,以勸勵之。耕織種收,皆有條章。一境清靜,牢獄連年無囚。比縣流人歸化,徙居二萬余戶。”《后漢書·循吏列傳》。宋世景“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決疑獄,剖判如流。”《魏書·良吏傳》。

  一些循吏不僅善于理政,而且還善于治軍、善于用兵。如傅琰“升明二年,督益寧二州軍事。建元元年,進號寧朔將軍。四年,征驍騎將軍,黃門郎。永明二年,遷建威將軍、安陸王北中郎長史,改寧朔將軍。”(《南齊書·良政傳》)。

  治事安民、維護治安是古代循吏的一項基本功。如劉懷慰,任齊郡太守時,“懷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南齊書·良政傳》)。任延“既之武威,時將兵長史田紺,郡之大姓,其子弟賓客為人暴害。延收紺系之,父子賓客伏法者五六人。紺少子尚乃聚會輕薄數(shù)百人,自號將軍,夜來攻郡。延即發(fā)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內(nèi),吏民累息。郡北當匈奴,南接種羌,民畏寇抄,多廢田業(yè)。延到,選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賞罰,令將雜種胡騎休屠黃石屯據(jù)要害,其有警急,逆擊追討。虜恒多殘傷,遂絕不敢出。”《后漢書·循吏列傳》。宋世景“行滎陽太守。鄭氏豪橫,號為難治。濟州刺史鄭尚弟遠慶先為苑陵令,多所受納,百姓患之。世景下車,召而謂之曰:“與卿親,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問,今日之后,終不相舍。”而遠慶行意自若。世景繩之以法,遠慶懼,棄官亡走。于是僚屬畏威,莫不改肅。終日坐于?事,未嘗寢息?h史、三正及諸細民,至即見之,無早晚之節(jié)。來者無不盡其情抱,皆假之恩顏,屏人密語。民間之事,巨細必知,發(fā)奸摘伏,有若神明。嘗有一吏,休滿還郡,食人雞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雞。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雞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頭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坐弟道玙事除名。”《魏書·良吏傳》。

  荒政管理是古代循吏必備的基本能力。如第五訪“遷張掖太守。歲饑,粟石數(shù)千,訪乃開倉賑給以救其敝。吏懼譴,爭欲上言。訪曰:“若上須報,是□ 民也。]太守樂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賦人。順帝璽書嘉之。由是一郡得全。歲余,官民并豐,界無奸盜。”《后漢書·循吏列傳》。閻慶胤,“不知何許人。為東秦州數(shù)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厲俗。頻年饑饉,慶胤歲常以家粟千石賑恤貧窮,民賴以濟。其部民楊寶龍等一千余人,申訟美政。”《魏書·良吏傳》。

  組織有關(guān)工程建設(shè)是古代循吏重要的施政內(nèi)容之一。如任延“河西舊少雨澤,乃為置水官吏,修理溝渠,皆蒙其利。”《后漢書·循吏列傳》。王景“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yīng)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yè)有成,乃賜景山海經(jīng)、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fā)卒數(shù)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埶,鑿山阜,破砥績,直□溝澗,防遏沖要,簄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fù)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后漢書·循吏列傳》。

  發(fā)展生產(chǎn)、造福一方是古代循吏主要的施政目標。如“ 太守霸為選擇良吏,分部宣布詔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郵亭鄉(xiāng)官皆畜雞豚,以贍鰥寡貧窮者。然后為條教,置父老師師伍長,班行之于民間,勸以為善防奸之意,及務(wù)耕桑,節(jié)用殖財,種樹畜養(yǎng),去食谷馬。”《漢書·循吏傳》。召信臣“以明經(jīng)甲科為郎,出補穀陽長……其治視民如子,所居見稱述,超為零陵太守,病歸。復(fù)征為諫大夫,遷南陽太守,其治如上蔡。信臣為人勤力有方略,好為民興利,務(wù)在富之。躬勸耕農(nóng),出入阡陌,止舍離鄉(xiāng)亭,稀有安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凡數(shù)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爭。禁止嫁娶送終奢靡,務(wù)出于儉約。府縣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為事,輒斥罷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視好惡。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號之曰召父。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漢書·循吏傳》。“南陽茨充代颯為桂陽。亦善其政,教民種殖桑柘麻纻之屬,勸令養(yǎng)蠶織屨,民得利益焉。”《后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建武初,延上書愿乞骸骨,歸拜王庭。詔征為九真太守。光武引見,賜馬雜繒,令妻子留洛陽。九真俗以射獵為業(yè),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后漢書·循吏列傳》。王景“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qū)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儣耕,由是墾辟倍多,境內(nèi)豐給。遂銘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訓(xùn)令蠶織,為作法制,皆著于鄉(xiāng)亭,廬江傳其文辭。”《后漢書·循吏列傳》。張恂“出為廣平太守。恂招集離散,勸課農(nóng)桑,民歸之者千戶。”《魏書·良吏傳》。

  古代循吏大多善于理財聚財、征收稅賦、發(fā)展商業(yè)流通。如秦彭“興起稻田數(shù)千頃,每于農(nóng)月,親度頃畝,分別肥塉,差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鄉(xiāng)縣。于是奸吏局蹐,無所容詐。彭乃上言,宜令天下齊同其制。詔書以其所立條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后漢書·循吏列傳》。孫叔敖“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引起市場混亂,孫叔敖請復(fù)如故。”《史記·循吏列傳》。韂颯“又耒陽縣出鐵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會,私為冶鑄,遂招來亡命,多致奸盜。颯乃上起鐵官,罷斥私鑄,歲所增入五百余萬。”《后漢書·循吏列傳》。孟嘗“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太守?げ划a(chǎn)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址比境,常通商販,貿(mào)糴糧食。先時宰守并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于交址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于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踰歲,去珠復(fù)還,百姓皆反其業(yè),商貨流通,稱為神明。”《后漢書·循吏列傳》。

  少數(shù)古代循吏還是外交高手。如裴昭明“永明三年使虜,世祖謂之曰:‘以卿有將命之才,使還,當以一郡相賞。’還為始安內(nèi)史。…九年,復(fù)遣北使。”(《南齊書·良政傳》)。

  古代循吏號稱智吏、孝吏、良吏、能吏、廉吏、剛吏、軍吏,多是智勇雙全、善謀實干、清正廉潔之士。但少數(shù)古代循吏由于時代所限,也有不少缺點。如政治立場不堅定。杜纂 “孝昌中,為葛榮圍逼,纂以郡降榮。榮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斬,刺史元孚德纂,還。出,又勸榮以水灌城,榮遂以纂為常山太守。至郡未幾,榮滅。定州刺史薛曇尚以纂老舊,令護博陵、鉅鹿二郡,纂以疾辭。少時卒于家。”(《魏書·良吏傳》)。竇瑗“爾朱世隆等立長廣王曄為主,南赴洛陽。至東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廢之。璦執(zhí)鞭獨人禁內(nèi),奏曰:“天人之望,皆在廣陵,愿行堯舜之事。”曄遂禪焉。”(《魏書·良吏傳》)。

  五、循吏的理政經(jīng)驗

  從歷史文獻來分析,古代循吏留下了豐富的理政經(jīng)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古代循吏具有堅定的指導(dǎo)思想。古代循吏施政的指導(dǎo)思想非常明確,這點在《隋書·循吏傳》中闡述得非常清楚:“古之善牧人者,養(yǎng)之以仁,使之以義,教之以禮,隨其所便而處之,因其所欲而與之,從其所好而勸之。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故人敬而悅之,愛而親之。若子產(chǎn)之理鄭國,子賤之居單父,賈琮之牧冀州,文翁之為蜀郡,皆可以恤其災(zāi)患,導(dǎo)以忠厚,因而利之,惠而不費。其暉映千祀,聲芳不絕,夫何為哉?用此道也。”。二是古代循吏具有不竭的求知意識。古代循吏大多系科舉出身,勤奮篤學(xué),始終保持著古代學(xué)人嚴謹?shù)闹螌W(xué)態(tài)度和不竭的求知精神,是典型的學(xué)習(xí)型干部。三是古代循吏具有廉正的從政作風(fēng)。古代循吏廉潔問政,干凈施政,從而贏得了后世的敬仰,其廉政之風(fēng)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四是古代循吏具有嚴謹?shù)木礃I(yè)精神。奉職循理。恤人體國,良史述焉。叔孫﹑鄭產(chǎn),自昔稱賢。拔葵一利,赦父非稥。李離伏劍,為法而然!妒酚·循吏列傳·索隱述贊》。五是古代循吏具有清晰的施政思路。古代循吏一般都是德法并舉。恩威并舉,教化為本。如劉矩“稍遷雍丘令,以禮讓化之。其無孝義者,皆感悟自革。民有爭訟,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訓(xùn)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訟者感之,輒各罷去。其有路得遺者,皆推尋其主。”《后漢書·循吏列傳》。在具體措施上采取綜合治理、突出重點的方法,即使從政地方是難治之地,也不畏艱難。六是古代循吏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古代循吏并百都是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之人,大多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突破常規(guī)制定新法、新制、新規(guī)。如文翁“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fēng),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yè)博士,或?qū)W律令。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赍計吏以遺博士。數(shù)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為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漢書·循吏傳》。七是古代循吏堅持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古代循吏也會不斷地總結(jié)自己的理政經(jīng)驗,如傅琰“琰父子并著奇績,江左鮮有。世云諸傅有《治縣譜》,子孫相傳,不以示人。”(《南齊書·良政傳》)。

  (江西省撫州市信訪局)

  參考文獻:

  1、《史記·循吏列傳》

  2、《漢書·循吏傳》

  3、《后漢書·循吏列傳》

  4、《魏書·良吏傳》

  5、《南齊書·良政傳》

  6、《晉書·良吏傳》

  7、《隋書·循吏傳》

  8、《舊唐書·良吏傳》(上、下)

  9、《遼吏·能吏傳》

  10、《宋史·循吏傳》

  11、《金史·循吏傳》

  12、《元史·良吏傳》

  13、《宋書·良吏傳》

  14、《明史·循吏傳》

  15、《清史稿·循吏傳》(一、二、三、四)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xué)·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日期查詢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m.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