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構建”與“創(chuàng)造”
2023-05-22 15:58:14網絡資源
1
構建思維品質,創(chuàng)造扎實基礎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記錄過去,提示未來。而對于高考來說,不管是要拿下前面的選擇題,還是在大題中言之有物,深厚的知識積淀都是先決條件。
然而,又不能僅僅淪為一個背書機器。時常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歷史專有的邏輯思維,保有歷史的“溫情與敬意”,才能開闊看待歷史問題的視野,同時助力高考。
1.1與教材促膝長談——讀什么?怎么讀?
一本教材中若干單元、每個單元中的一課,都有其核心話題(往往是標題)。正是因為教材的編排,把人類復雜、零散的歷史整理成精練、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我們才能逐步把握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大到教材的編排框架、小到課文的一句話、標題的一個詞,我們都需要進行思考、理解、掌握。
那么有哪些細節(jié)我們是要特別關注的呢?
1.歷史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早期政治制度”“自然經濟”“土地私有制”“近代化”“近代新式交通工具”“資本原始積累”等眾多專業(yè)表述,我們都需要進行理解并掌握。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可以結合教材語境、相關鏈接和其本身詞語構造進行理解,可以和老師、同學討論,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后,記憶會方便很多。如果有人在考試答卷上寫“中央專制君主集權”,你說老師該不該給分呢?
2.特定的意義、影響類表述,匹配正確,避免張冠李戴。為了降低高中學習難度,高中教材中會比較直接地分析、總結某一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影響。這也是我們平時記憶的大塊內容。如果我們只是死記硬背,在考場上往往會與其他相關表述混淆。因此,在學習階段,就要學會整理某一歷史事件的意義、影響等考點,同時注意和相關表述進行辨析。
1.2學會總結與反思——認識自己,更認識歷史
學會反思,第一層意思是學會“認識你自己”,懂得自己歷史學科的長處和不足,知道自己的學習習慣、方法偏好。一個基礎不夠扎實的人,通過刷題訓練選擇題解題能力,最后往往會在解答題中漏洞百出;一個欠缺邏輯能力的人,一味停滯在“死記硬背”的低級學習上,最后往往會讓努力得不到結果。是基礎不牢,還是思維不順,是習慣不好,還是方法不當,這都是我們需要經常思考并著手改變的。
學會反思,第二層意思是學會“認識歷史”,了解學科特點,選擇合適方法。歷史學習的特點,就是知識記憶量大、邏輯思維要求高,如果一味采用理科的刷題方法,則只能獲得短期的小幅度提升,難以保持高水平。因此,筆者建議同學們不要盲目刷題。首先需要扎實基礎,日積月累完成記憶、背誦工作;其次要提升思維能力,通過框架的構建和思維的串聯,形成學科知識體系;最后再進行適當的題型練習,并在練習中感悟、總結出科學的解題策略。
2
構建三維體系,創(chuàng)造個性認知
歷史學習并非完全就是死記硬背。歷史需要大量知識的記憶,但并不是零散的、被動的記憶。高質量地進行知識的吸收,建立思路清晰的學科體系,能夠幫助你更加有效背誦,也能幫助你在考場上更快作出反應。
2.1捋清時間線
歷史,由古到今,由今溯古。歷史的學習離不開時間。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表明,時間,是宇宙的第四維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不斷演變,西方人文思想不斷發(fā)展,都是時間尺度上的縱向聯系。很多時候,歷史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時間長河中,前因后果的絲線把它們串聯,才構成人類歷史夜空中閃亮的星河。學習歷史,就必須順應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順應“歷史的慣性”。而要進行歷史事件因果分析,就必須先明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只有過去才能影響未來。因此,對歷史時間的把握,看似機械,卻是開展歷史事件分析論證的前提。
從更加功利的角度講,歷史考試對時間的考查十分重視,其中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是指明確要求考生進行排序、年代對應等,隱性是指考生只要能夠用材料進行時間定位便可以排除時間錯誤的選項。
因此,能夠清晰地記憶歷史事件的時間定位,十分重要。建立縱向的時間體系,可以通過梳理歷史年表等方式進行。這部分工作比較枯燥,也無捷徑可走,同學們需要耐心、堅持。
背不完也得背!
2.2注重空間格局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時空觀念表現在我們需要結合時間、地點對每一個具體歷史事件進行具體分析,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這也符合唯物史觀的學習要求。人類生活在地球,乃至這個宇宙,必然要占據一定的空間。由于地理條件的差異,各地的經濟、政治、文化逐漸變得不同,最終使得人類文明多元化發(fā)展。學習中國史,我們需要考慮歷史發(fā)生地點是閉塞的山區(qū)還是坦蕩的平原;學習世界史,我們需要思考文明產生條件是滔滔大河還是茫茫海洋。新航路開辟以來,人類文明的橫向交流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不斷朝著世界史的階段邁進。歷史,是時間的魔法,也是空間創(chuàng)造的奇妙互動。作為現代公民,我們實應打開視野,以全球視角看待歷史,在世界的多元格局中遨游。
時空觀念,對應的就是縱向和橫向的框架。二者聯系緊密,在學習時也可以一并記憶。簡單來說,就是在記憶歷史事件發(fā)生時間的同時,還要把握其發(fā)生地點,并能大致了解該地點的基本地理特征。近年來,特別是2017-2018年,浙江省歷史選考十分注重考查時空觀念,對歷史事件發(fā)生地點的考查也曾一度成為重點。
對于地點的記憶,功夫靠平時。筆者建議同學們首先認識中國地圖和課本涉及到的國家或地區(qū)的地圖,然后嘗試在地圖上標注一些歷史事件。當然,也可以以列表方式整理某一地點曾發(fā)生過的事件。還可以制定一個主題線索然后把相關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點進行整理。遇到戰(zhàn)爭、行進路線等,還應該了解推進路線。
2.3以專題為綱
時空觀念的把握,為你建立起縱向和橫向的歷史框架,為你拓展了長度和廣度;而專題式的整理復習,可以不斷積淀厚度,加深理解。這就是第三個維度。
由于課本是按專題史編排,在進行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的整理記憶時,勢必要打破課本的局限,用通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但通史在廣度上有余,在深度上不足,需要回歸專題式整理學習加強歷史積淀。
課本的編排是專題史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首先以課本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框架進行學習。而后,我們可以按照國別史的角度整理諸如美國史、古希臘史、法國史等,可以按照人物、人群整理比如晉商、官員、哲學家、科學家等,可以按照某一歷史階段整理。專題式整理,同樣是以時空觀念為基礎,再加上一些限定,從而在茫茫歷史中選取信息加以整理。這樣的方法,同樣需要打破課本局限,而且在考場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所謂打破課本局限,就是在整理某一知識點時,需要從各本課本中找到有關表述并進行整理,剔除重復部分,形成該知識點的完整內容。例如,在整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作用時,我們的信息來源主要來自人物課本該課,但別忘記該單元導語;同時,細心的同學還會發(fā)現戰(zhàn)爭課本中論述凡華體系不穩(wěn)定性時也提到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其中就有“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沖擊了凡爾賽體系”這樣的表述(這一點在2018年11月選考最后一題中成為了答案,很多人根本沒有想到)。把不同地方的表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點整理,也便于后期記憶、運用。
專題整理,是不斷深化認識、加深理解的有效辦法,我們也會在不同主題的多次整理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掌握很多歷史知識。
多整理,自然就會熟能生巧啦!
3
構建應考思路,創(chuàng)造穩(wěn)定發(fā)揮
3.1選擇題——提前準備or見招拆招?
是提前準備還是見招拆招,不同的選擇題類型有不同的應對方法。要想作出針對性回答,需要對歷次選考真題進行分析。
筆者把選擇題的題型劃分為4個層級,并將2016-2019年歷次選考選擇題進行了分類:
我們可以看到,層級一、層級四曲線基本在圖上部,層級二、層級三曲線基本在圖下部,表明史實記憶和材料理解占選擇題大頭。而層級一、二、三均屬于需要提前準備的內容,大約占2/3.
數據表明,提前準備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對層級四的題目,也需要培養(yǎng)一定的解題能力,在此以真題為例介紹幾種層級四題目解題策略,幫助大家“見招拆招”。
①時空定位法。利用材料中隱含的時間、地點信息排除與材料信息不符合的選項。
【2017年4月選考第24題】《大西洋憲章》向世界表達了“建立和平,使所有國家能夠在它們境內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懼和不虞匱乏的自由中,安度他們的一生”的決心。這反映了
A.英美蘇開始聯合對德意作戰(zhàn)
B.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C.英美對法西斯國家正式宣戰(zhàn)
D.英美聯合反對法西斯暴政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大西洋憲章》”指向時間1941年8月14日,A指當年9月英美蘇簽署議定書,B發(fā)生在1942年元旦,C發(fā)生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第二天,故選D。
、谌娓爬ǚ。給材料分層,選擇一個全面概括材料、不遺漏內容的選項。
【2016年4月選考第27題】有學者認為:“在康德那個時代,啟蒙意味著一種覺醒,從自然王國中發(fā)現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啟蒙意味著一種背叛,要求砸碎幾千年以來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綱常禮教的枷鎖。”對此最恰當的理解是
A.歐洲啟蒙運動源于對宗教神權的“覺醒”
B.新文化運動旨在“背叛”封建綱常禮教
C.啟蒙思想家因“覺醒”與“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啟蒙的歷史蘊涵著“覺醒”與“背叛”的變奏
【答案】D
【解析】本題意圖是讓考生從東西方的思想啟蒙史中抽離出一個普遍規(guī)律。材料中分號前后分別將歐洲和中國,因此A、B選項只講一方,失之偏頗,不選;材料中沒有提到“啟蒙思想家”,因此C也不恰當,故選D。
、壑匦姆治龇ā8爬ú牧现髦,往往需要分析材料的重心,即最主要的意圖。一般可以通過關聯詞、標點等標志進行分析。
【2019年4月選考第29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1939年的這一代人知道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他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所帶來的一切失望記得太清楚了。”“誠然,還有這樣一種區(qū)別:1939年的……這場戰(zhàn)爭是為了一種信念而斗爭。這就使人變得堅強剛毅。而1914年的戰(zhàn)爭則不同,人們對于那場戰(zhàn)爭的真相一無所知……所以,當年的炮灰們脖子上圍著花環(huán),鋼盔上繞著橡樹葉當桂冠,會像醉漢一般歡呼著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這段話旨在說明
A.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
B.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戰(zhàn)爭增添了新的方式與內容
C.二戰(zhàn)因其戰(zhàn)爭的正當性引領人們勇于獻身和犧牲
D.一戰(zhàn)所造成的巨大傷亡和破壞在人們心中留下長久的陰影
【答案】D
【解析】本題讓考生概括材料主旨。通讀材料,發(fā)現主要講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茨威格對二者進行了比較,發(fā)現:二戰(zhàn)是正義的,人因此堅強(因果關系由“這就使”看出);一戰(zhàn)是“真相一無所知”,人因此失望、盲目犧牲(因果關系由“帶來”“所以”看出)。材料主要強調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A、B均不符合。又通過“而……則不同”的轉折句式看出,作者表意重心在后文,即一戰(zhàn),故而是通過與二戰(zhàn)比較來反襯一戰(zhàn)給人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