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短新聞兩篇》教案設(shè)計二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19-08-28 19:55:08
高一語文教案:《短新聞兩篇》教案設(shè)計二
教學目的:
1,了解新聞特寫和新聞通訊的寫作特點。
2,品味作品中呈現(xiàn)的有深意的語言,學習對比這一修辭手法的作用,從中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歸的歷史和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罪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作品中精練而富有深意的語言。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反對戰(zhàn)爭、愛好和平的情感。
教學方法:
分析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預(yù)習要求:
1、通讀全文,復習初中學習過的有關(guān)新聞的知識。
2、查找有關(guān)香港回歸、二戰(zhàn)中的集中營的歷史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5分鐘)
今天我們要一起來閱讀的是《短新聞兩則》。我們?nèi)粘I钪性陔娨暲、報刊上、廣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觸到許多新聞,大家一定對它不陌生。
平常我們接觸新聞一般都是為了了解新聞的內(nèi)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點,大家學習這兩篇課文時老師一定有介紹過新聞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來復習一下。
明確:四部分——標題、導語、正文、結(jié)語
類型——消息、通訊、特寫等。
這堂課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篇新聞作品——《別了,“不列顛尼亞”》
(給學生2分鐘閱讀課文)
二,回顧歷史,感受榮辱。(5分鐘)
香港回歸的時候,大家只有五歲?赡茉谀莻年紀還不能感受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F(xiàn)在我們閱讀了這一篇新聞作品,回過頭去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我們就可以好好想一想,為什么新華社派了四名記者來一起報道這樣一件事,為什么這四名記者又花了這么多心思來謀篇布局。我們可以從一些歷史中找到答案。
(同學間接香港被割讓的歷史,回歸的過程)
教師補充:香港回歸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時我國還處在改革開放初期,經(jīng)濟政治都不發(fā)達,而那時的英國已經(jīng)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要從虎口奪肉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但是當時我們就做到了。那時候和英國進行談判的是鄧小平同志,英國的談判代表是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面對英國的武力威脅,鄧小平同志有兩句話至今讓世界感受到一個崛起的中國的魄力:一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lǐng)導人是李鴻章”;二是“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起仗來是不怕死的。”這是被世界蔑視了整整110年的中國面對英美發(fā)出的聲音。香港割讓給英國,這是當時我們的祖國長期貧弱。我們中國人講氣節(jié),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的民族背負了多大的恥辱。156年,一個半世紀后我們才有這個能力把香港收回,這如何不使國人心情激動。
三,分析課文。(30分鐘)
1,理解題目。(5分鐘)
[提問]看完文章,那位同學能夠說一下“不列顛尼亞”是什么?
明確:英國皇家游輪的名字。
[提問]作者用了這個游輪的名字做標題,作者僅僅指的是這一艘游輪嗎?
明確:不是,指英國在香港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
作者在構(gòu)思標題時就別出心裁,“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是英國的全稱,作者用英國皇家游輪的名號來借代英國達到了一語雙關(guān)的作用。
[提問]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結(jié)束了呢?
明確:“別了”。
“別了”說明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束,這里作者化用毛主席寫過的一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的篇名表達了香港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的意思。作者這樣的題目設(shè)計就將歷史的厚重寄寓其中,“別”一字說明從此不再,背負了一百五十年的屈辱歷史從此不再這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何等的快慰,這個標題將歷史的沉重與當下的歡欣結(jié)合在了一起。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