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教學設計
2018-11-23 21:49:15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教案:《清朝統(tǒng)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預備立憲”和立憲派,保路運動,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2.通過對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使學生全面掌握清朝統(tǒng)治危機加深的表現和武昌起義成功的諸方面原因;通過對“鐵路國有”政策的教學,使學生認清該政策的實質和清政府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3.通過對保路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保路運動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本節(jié)教材地位分析
20世紀初,為挽救搖搖欲墜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清政府繼推出“新政”之后,又上演一部“預備立憲”的騙人鬧劇,更加激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斷反抗。在革命黨人發(fā)動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同時,收回利權的斗爭也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其中的四川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fā),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始。
重點分析
①保路運動是重點。保路運動是由清政府的“鐵路國有”賣國政策引發(fā)的一次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愛國運動。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四川的保路運動規(guī)模最大,斗爭最激烈,它給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和成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學習這一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對于辛亥革命爆發(fā)歷史必然性的認識,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谖洳鹆x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是重點。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始。湖北軍政府是辛亥革命中建立的革命政權。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紛紛起義響應,各省相繼擺脫清朝統(tǒng)治而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呈現土崩瓦解之勢。與此同時,各省的立憲派、舊官僚相互勾結,采取各種形式進行篡權活動,使辛亥革命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嚴重危機。本目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武昌起義的爆發(fā)基于前面兩節(jié)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以及保路運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等。“啟后”是說:沒有武昌起義的爆發(fā),便不會有各省的紛紛響應和相繼獨立,也不會有中華民國的建立。因此,學好本目內容,既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認識辛亥革命的全過程,也會對學生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結局有重要的幫助。
重點突破方案
①關于“保路運動”:建議教師首先提問學生,20世紀初,面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我國鐵路修筑權和礦山開采權的形勢,資產階級曾發(fā)起過一場什么運動?這場運動的性質怎樣? 取得了什么重要成果?學生回答后教師轉入“清政府宣布實行‘鐵路國有’政策,收回已經準許商辦的鐵路干線”的內容的教學,在這里教師提問學生:清政府真的要實行“鐵路國有”嗎? 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的實質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看教材,提醒學生“保路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要求學生從背景、領導者、手段(方式)、結果和影響等方面分析兩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陉P于“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會原因,并且讓學生加以補充說明,然后教師放映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以便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電影資料剪輯《武昌起義》的內容,結合課本知識提出關于“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的相關問題,由學生回答。
難點分析
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是難點。受理解能力的制約,學生難于認識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教師應從“預備立憲”出籠的背景、目的和《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清“預備立憲”是一個欺騙國人的大騙局。
難點突破方案
關于“清政府‘預備立憲’的實質”:建議教師首先重點講授“預備立憲”的背景,然后通過“預備立憲”過程(下令考察憲政——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成立“皇族內閣”)的精彩講述,突出其實施目的,最后由學生概括其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