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陜西高考 > 陜西院校動態(tài) > 陜西高校涉百億非法集資數萬投資戶街頭討說法

陜西高校涉百億非法集資數萬投資戶街頭討說法

2016-01-11 11:37:20財經網

 西安聯(lián)合學院涉非法集資

    2015年11月27日,關中地區(qū)經歷一場雨夾雪后,西安的氣溫驟降至零下。地處西安市長安區(qū)的西安聯(lián)合學院沒有供暖,3000多名師生在零下的溫度中堅持上課。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因是,數月前該校涉嫌非法集資案全面爆發(fā)。

  2015年2月2日,西安聯(lián)合學院辦事處人去樓空,資金鏈斷裂的消息不脛而走,數萬投資戶涌上街頭討說法。多位投資人稱,西安聯(lián)合學院涉案金額高達百億元,官方至今未公布具體數字。

  西安聯(lián)合學院涉嫌非法集資案并非孤例,西安很多民辦院校深陷非法集資泥淖。當前,警方立案的西安民辦院校非法集資案件逾10起,涉及金額較大的除西安聯(lián)合學院外,還有西安華西專修大學(下稱華西大學)。

  民辦院校集資“雪球”越滾越大,直至資金鏈斷裂,問題全面爆發(fā)。西安民辦院校“非法集資”時間之久,涉案金額之大,涉及投資者之多,國內罕見。

  素有“民辦教育硅谷”之稱的陜西,十多所民辦院校深陷非法集資之中。如何破解陜西民辦院校當前集資困局,將直接影響10多萬名投資者的利益,以及陜西未來民辦教育的走向。

  民辦院校集資路

  “陜西民辦院校向民間集資由來已久,只不過這幾年才集中爆發(fā),其中多為民辦非學歷高校。規(guī)模較大的普通民辦高校雖有集資現象,目前尚能維持正常運轉。”一位從事民辦教育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華西大學創(chuàng)辦于1989年,由西安藍田向陽校區(qū)和紅河校區(qū)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500多畝。2002年,華西大學推出“教育扶貧,信貸助學”舉措,最初與銀行合作,對自立上進的貧困學生由學校擔保,實行信貸助學,待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逐步還貸。

  2004年,華西大學以“扶貧教育”為名進行大規(guī)模集資,與投資人簽訂《合作助學協(xié)議書》,合作期一年獎勵為12%,合作兩年獎勵14%,合作三年獎勵15%。截至2013年,華西大學累計集資金額高達數十億元。

  《合作助學協(xié)議書》顯示,2012年10月,華西大學以計劃在楊凌新建教工小區(qū)、優(yōu)化教學設施助學項目名義,與諸多投資者簽訂協(xié)議,后者一次性提供給華西大學5萬元,合作助學期限為一年,到期后華西大學將按照年12%的利息,獎勵投資者6000元。

  華西大學官網顯示,華西大學有向陽校區(qū)、紅河校區(qū)、江蘇昆山校區(qū),合作協(xié)議所提到的楊凌校區(qū),是華西大學的新建校區(qū)。正是這個號稱投資10億元的楊凌新校區(qū),成為壓垮華西大學的最后稻草。

  據《成都商報》報道,承包華西大學楊凌校區(qū)建設的“海南中航建設開發(fā)有限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該公司在層層轉包中收取數千萬元的質保金后消失,致華西大學資金鏈斷裂,楊凌校區(qū)也陷入停滯狀態(tài)。

  與華西大學融資模式類似,創(chuàng)建于1986年的西安聯(lián)合學院,原名“西安聯(lián)合大學職業(yè)學院培訓部”,校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子午大道南段。從2005年開始,陸續(xù)在西安、銅川、渭南、咸陽等地,設立辦事處招募業(yè)務人員,以借助社會力量出資辦學的名義向民間集資,年利息從10%到20%不等。

  所不同的是,華西大學融資名義是建新校區(qū),而聯(lián)合學院融資之名是要投資開發(fā)系列實體項目。據其宣傳資料顯示,開發(fā)項目包括觀光現代農業(yè)示范園、養(yǎng)老院,以及“西安航空旅游空中應急救援中心”項目。

  一位張姓投資人說,“在過去幾年里,每個周末都會有幾十輛大巴車,把各地辦事處聯(lián)系好的人拉到上述示范園。在這里大家參觀后免費吃喝,聽業(yè)務員講投資回報前景,很多人覺得項目不錯,又礙于情面多少會投一些。”

  相比華西大學,西安聯(lián)合學院集資規(guī)模更大,且大量資金并非全部用于教學,也沒有多少資金投入實體項目,主要是用來支付沉重的集資成本。

  上述張姓投資人說,“除了利息,還有高額的傭金,加上學校管理等諸多因素,聯(lián)合學院的集資成本一度高達40%,而學校的利潤卻只有20%左右,因此資金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2015年2月2月,西安聯(lián)合學院各地辦事處人去樓空,相關的負責人員失聯(lián),引發(fā)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西安市政府隨即成立工作組,西安聯(lián)合學院和華西大學負責人,因涉嫌非法集資案先后落網。

  西安聯(lián)合學院多位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華西大學累計涉案數十億元,而聯(lián)合學院涉案金額遠高于華西大學。

  2015年5月19日,西安市中級法院、檢察院、公安局三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通知稱,參與西安聯(lián)合學院集資人員,尚未在指定地點登記或到公安機關報案的,可就近到當地派出所或指定地點進行報案登記。報案時需攜帶本人身份證、合同、交款憑證等相關證據材料,說明集資經過、金額等情況。

  截至目前,西安聯(lián)合學院涉案金額和人數,官方亦沒有公布具體信息。西安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說,“目前警方正在偵辦期間,相關數據教育局也不掌握,西安市政府綜合六處負責工作組協(xié)調事宜。”

  2015年6月6日,西安聯(lián)合學院辦事處副主任施某,被西安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民警從馬來西亞押解回西安,該案的五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全部落網。

  出境記錄顯示,早在2014年11月案發(fā)之前,該副主任便已經潛逃到馬來西亞。

  合作助學變?yōu)榉欠Y

  《財經》記者獲取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6月1日,西安市公安局針對7所民辦院校涉嫌非法集資問題,以《我市民辦院校非法集資問題對社會穩(wěn)定構成潛在威脅》報送西安市政府,提出五點建議化解危機。西安聯(lián)合學院和華西大學名列其中。

  西安市公安局建議,由政府盡快召集相關部門進行研究,迅速制定對策,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建議教育、民政、監(jiān)察等職能部門,迅速摸清非法募集資金民辦院校的情況,做好在校學生的分流和安置工作。“切實保護好在校學生和投資者的利益,維護西安市社會穩(wěn)定。”

  隨后,時任陜西省西安市副市長黃海青、朱智生作出批示,內容為“建議市金融辦研究,堅決制止此非法集資行為,督促有關方面加強監(jiān)管制定返還方案,確保群眾不受損,否則依法予以懲處”。

  但上述送閱件內容,未獲西安市政府相關部門證實。

  公安建議和市長批示,并未阻止西安聯(lián)合學院等民辦學校繼續(xù)民間融資的腳步。

  一位投資者說,“西安聯(lián)合學院曾深入到西安周邊村鎮(zhèn)進行宣傳,對投資者講政府有多支持民辦教育,助學投資有法可依,跟‘非法集資’不沾邊。”

  曾在媒體工作15年的王漢(化名)投資之前仔細研究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他認為法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fā)展教育和社會培訓事業(yè),于是,王漢與華西大學簽訂助學協(xié)議,先后總共投入130萬元。

  然而,錢投進去沒幾個月,華西大學資金鏈出了問題,很多投資人無法抽回本錢,學校只能兌付利息。

  “錢基本都是子女和親戚的,沒想到退休了深陷其中,為了討回錢,曾多次向西安警方報案,而警方給的回復是,民間借貸警方不予立案。”王漢說。

  討債無果下,從2013年1月開始,近百戶債權人,向西安市仲裁委員會就華西大學借款辦學合同糾紛案申請仲裁。仲裁書認定,該《合作助學協(xié)議》名為助學協(xié)議,實為民間借貸協(xié)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依法成立,具有法律效力。

  贏得仲裁后,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但“直至2013年10月,西安市中級法院一直不予執(zhí)行,無奈之下,諸多債權人又向華西大學所在地藍田縣公安局報案,藍田縣公安局僅做了情況登記。”王漢說。

  華西大學的一名投資人稱,“從2011年底開始,華西大學資金鏈就已斷裂,很多人開始向警方和政府部門反映,遺憾的是無人重視此事。沒想到現在自己成了非法集資的參與者。”

  陜西樹理律師事務所律師趙振凱介紹說,“由于民辦院校資產權屬不清晰,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之間界限模糊,因此非法與合法很難認定。每一所民辦院校的資金流向不同,如果集資款沒有用到辦學上,而是挪作他用,則可能構成非法集資甚至涉嫌集資詐騙犯罪。”

  近十年來,不只西安聯(lián)合學院和華西大學,還有更多陜西民辦學校深陷非法集資之中,包括西安金融財貿學院、西安高新技術培訓學院、西安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專修學院、西安華夏專修大學等10多所民辦學校。

  2014年11月21日,西安中級法院對西安高新技術培訓學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進行宣判,該校負責人刁繼花、刁繼珍被判無期徒刑。該案涉案金額高達3.6億元,為當地法院近三年審理的最大一起非法集資案。

  民辦高校困局

  陜西民辦院校經歷30年發(fā)展,顯露出不尋常的“疲態(tài)”,在融資渠道窄、生源短缺雙重壓力下,民辦院校走到一個十字路口。

  自1984年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民辦公助)成立,至2014年底,陜西目前有民辦高校(機構)68所,多數學校位于西安。

  西安一位民辦高校負責人說,陜西民辦院校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84年至1994年是民辦高校起步階段,投入資金相對較少,購置桌椅板凳即可招生開課。在此期間,陜西涌現出了一批知名民辦高校,民間辦學蔚然成風,形成強烈的聚集效應。

  1994年至2004年,陜西民辦高校進入快速擴張期,由最初幾所劇增至幾十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學生對學校軟硬件有了更高要求,為了能招到更多的學生,民辦院校開始注重軟硬件投入,大規(guī)模地開始修建新校舍,資金需求量進一步加大。

  西安聯(lián)合學院一位原高管稱,“因民辦學校權屬不清晰,多數民辦院校是租賃土地,無法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為了緩減資金壓力,便向民間進行大規(guī)模集資,很多院校負責人起初想法都是好的,但后來窟窿太大停不下來。”

  2004年至2014年,是民辦高校發(fā)展最為艱難的十年,由于資金來源持續(xù)單一、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質量和特色不夠鮮明、權力主體關系混雜,以及就業(yè)體制改革、高教發(fā)展方式調整等,對民辦院校形成倒逼態(tài)勢,隨著生源大面積減少,導致民辦高校危機進一步加劇。

  陜西省教育廳一位退休官員說,“民辦高校的收入主要依靠學費,所以招生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所民辦高校生死存亡。雖然法律上明確了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但民辦高校并沒有真正從社會非公共資金、資產中籌集到足額經費和資產。”

  近年來,民辦高校在生源上遭遇幾股“寒流”——隨著公辦大學大規(guī)模擴招,導致民辦高?蛇x擇的生源逐步減少;公辦本科院校興起的三本學院,“分食”了民辦高校的生源市場;民辦高校自身最吸引學生的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在2004年也被取消,由此加劇了民辦高校的危機。

  多重壓力下,諸多民辦高校高息向民間進行集資,以“滾雪球”模式維系著資金鏈。隨著生源驟減,學校運行成本不斷增加,“雪球”越滾越大,很多民辦院校陷入了“拆東墻補西墻”的泥潭,西安聯(lián)合學院和華西大學最為典型。

  前述西安聯(lián)合學院原高管告訴《財經》記者,“民辦院校支出遠遠高于公辦院校,主要是教學成本、后勤保障服務,以及宣傳費用。民辦院校的領導都是有理想抱負的人,如果僅僅是為了賺錢,應該是去選擇做生意,不會搞教育辦學校。”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公辦高校向商業(yè)銀行貸款可以享受政府貼息的優(yōu)惠,但民辦高校卻難以從政府獲得貼息補助。公辦高校師生可以申請政府研究資助,民辦高校師生也不具有申請政府研究資助的資格,直到2008年才首次有兩所民辦高校獲得國家社科資金和自然科學資金的資助,實現零的突破。


  2012年9月,《寧波大學學報》刊文稱,陜西民辦高校從1984年的第一所學校開辦至今,民辦高校平均生存年限僅9.7年。從1992年至2002年,陜西共批準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45所,合并、注銷了91所,倒閉的比率達 62.75%。

  陜西涉嫌非法集資的民辦院校多是培訓專修學校,即民辦非學歷機構,是指面向社會舉辦的教學內容屬于高等教育層次,但不具備頒發(fā)國家高等教育學歷證書資格的各類培訓、進修、輔導、補習等非學歷高等學校。目前陜西有50所民辦非學歷機構。

  陜西一位民辦高校負責人說,“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6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民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但《物權法》及《擔保法》均規(guī)定,學校等以公益為目的的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的教育設施不得抵押。”

  這意味著民辦院校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從民間獲取資金成為唯一途徑。

  隨著近幾年陜西民間信貸危機頻發(fā),再想從民間集資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留給民辦高校的生存空間已經十分狹窄,惡性循環(huán)下,非法集資案集中爆發(fā)是必然的結果。

[標簽:陜西 高校 非法集資]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掃描免費領
    近十年高考真題匯總
    備考、選科和專業(yè)解讀
    關注高考網官方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