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 高考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選官制度

高考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選官制度

2024-04-27 15:48:26網絡轉載


高考

高考歷史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選官制度

時期
發(fā)展歷程
演變趨勢
思維深化
夏、商、西周
開始:夏商時期
衰落:春秋戰(zhàn)國時期
世官制
(1)內容:選官范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2)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fā)展
從選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經歷從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組織程序,從地方到中央。從選拔標準來看經歷了從重品德到重門第再到重才學的過程。標準逐步統(tǒng)一。從本質上看選官制度成為加強統(tǒng)治、強化皇權的重要手段。
全面認識科舉制
1.圍繞一個核心:維護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
2.突出兩個特點:
(1)人才擇優(yōu)原則。
(2)制度化、專業(yè)化原則。
3.體現(xiàn)三個趨勢:
(1)選官標準由注重家世門第逐漸發(fā)展到注重才學。
(2)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到公開考試。
(3)選拔形式日益嚴密,體現(xiàn)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4.產生多方面影響:
(1)對中國:
①政治上,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范圍,打破了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
②思想上,科舉考試大都以儒學經典作為考查內容,鞏固了儒學的獨尊地位,統(tǒng)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舉考試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文學巨匠,這是唐詩、宋詞繁榮的重要原因。
④價值觀上,有利于士人群體形成勇于追求上進、實現(xiàn)價值、入世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取向。
(2)對世界:古代東亞的日本、朝鮮均曾效法中國實行科舉制;近代的歐美文官制度也來自中國的科舉制度。
戰(zhàn)國、秦朝和漢初
開始:戰(zhàn)國
發(fā)展:秦朝
衰落:漢初
軍功爵制
(1)內容: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
(2)影響:有利于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國家統(tǒng)一的社會需求
兩漢
開始:西漢
衰落:東漢末年
察舉制
(1)內容:官吏察訪適合的人才向中央舉薦,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
(2)影響:在實行之初,按人口比例舉“孝廉”,并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
魏晉南北朝
創(chuàng)始:曹魏
發(fā)展:兩晉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內容:中央選擇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訪本州士人,然后依據(jù)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jù)
(2)影響:推行初期,評判人才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
隋、唐、宋、明、清
產生:隋
確定:唐
發(fā)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舉制
(1)內容: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
(2)影響:有利于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標簽:歷史知識點 高考歷史]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gaokao_com

  • 高考


高考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