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必備重點知識手冊
2019-04-11 17:05:32本站原創(chuàng)
生物高考知識
1.細胞的結構基礎
(1)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發(fā)現細胞。
(2)施萊登和施旺(魏爾肖)——建立《細胞學說》。
(3)歐文頓——用500多種化學物質進行膜通透性實驗——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4)羅伯特森——電鏡下觀察細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層結構,將細胞膜描述為靜態(tài)的統(tǒng)一結構。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
2.細胞代謝
(1)巴斯德——釀酒中的發(fā)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無活細胞參與,糖類不可能變成酒精)。
(2)畢希納——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fā)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3)薩姆納——提出并證明酶是蛋白質。
(4)切赫和奧特曼——發(fā)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5)恩格爾曼——用水綿和好氧細菌證明光合作用釋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6)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氣。
(7)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指出普利斯特利實驗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8)梅耶——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9)薩克斯——光合作用的產物除O2外還有淀粉(葉片產生淀粉需光)。
(10)魯賓和卡門——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O2來自H2O。
(11)卡爾文——用14C標記14CO2證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為有機物中碳的途徑
[卡爾文循環(huán):14CO2→14C3→(14CH2O)]。
3.生物的遺傳規(guī)律
(1)孟德爾——用豌豆作遺傳材料,利用假說—演繹法提出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關注孟德爾成功四大原因)。
(2)薩頓——用類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關注假說—演繹法與類比推理法差異)。
(3)摩爾根——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用白眼雄果蠅作遺傳材料)。
(4)道爾頓——第一個提出色盲問題。
4.遺傳的物質基礎
(1)格里菲思——通過肺炎雙球菌的體內轉化實驗證明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
(2)艾弗里——通過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轉化因子為DNA)。
(3)赫爾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32P、35S)分別標記噬菌體,證明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
(4)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克里克還提出中心法則:DNA轉錄RNA翻譯蛋白質)。
(5)富蘭克林——DNA衍射圖譜。
(6)查哥夫——腺嘌呤(A)量=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鳥嘌呤(G)量。
(7)英國遺傳學家繆勒——用X射線照射果蠅,發(fā)現突變率大大提升。
5.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
(1)貝爾納——內環(huán)境的恒定主要依賴于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2)坎農——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神經調節(jié)和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現代觀點: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調節(jié)機制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jié))。
(3)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經調節(jié)。
(4)斯他林和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學調節(jié)”(并命名該調節(jié)為“激素”)。
(5)達爾文——植物向光性實驗,驗證金絲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長區(qū)傳遞某種“影響”造成單側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6)鮑森·詹森——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通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7)拜爾——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8)溫特——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并將該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6.生態(tài)系統(tǒng)
(1)高斯——證明大小兩個種的草履蟲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2)美國生態(tài)學家林德曼——對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定量分析,發(fā)現能量流動兩大特點: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
生物高考實驗知識
實驗一: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
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小;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轉動細準焦螺旋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
4.使用高倍鏡觀察的步驟和要點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
(2)轉動轉換器,用高倍鏡觀察,并輕輕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為止。
5.總結:四個比例關系
a.鏡頭長度與放大倍數:物鏡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而目鏡正好與之相反。
b.物鏡頭放大倍數與玻片距離:倍數越大(鏡頭長)距離越近。
c.放大倍數與視野亮度: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
d.放大倍數與視野范圍: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
實驗二: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實驗原理:
1.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體中的DNA和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生物高考易錯知識
1、病毒具有細胞結構,屬于生命系統(tǒng)。
2、將人的胰島素基因通過基因工程轉入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分泌胰島素時依次經過: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質。
3、沒有葉綠體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4、沒有線粒體就不能進行有氧呼吸。
5、線粒體能將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細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膽固醇。
7、細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載體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葉綠體、線粒體能產生ATP,細胞基質不能產生ATP。
9、只有動物細胞才有中心體。
10、所有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液泡。
11、無氧條件下不能產生ATP、不能進行礦質元素的吸收。
12、測量的CO2量、O2量為實際光合作用強度。
13、氧氣濃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鮮、種子儲存。
14、黑暗中生物不進行細胞呼吸。
15、溫度越高農作物產量越高。
16、細胞越大物質交換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細胞內發(fā)生催化作用。
18、細胞都能增殖、都能進行DNA復制,都能發(fā)生基因突變。
19、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20、細胞分化時遺傳物質發(fā)生改變。
21、細胞分化就是指細胞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22、病毒能獨立生活。
23、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有細胞核或核糖體。
24、精子只要產生就能與卵細胞受精。
25、人和動物、植物的遺傳物質中核苷酸種類有8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