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薩頂頂: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2)
2019-03-04 13:59:02家長幫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薩頂頂?shù)呐笥,也都是這樣一群愿意做"笨事情"的人。
2018年,薩頂頂聯(lián)合一眾華語樂壇的好友,創(chuàng)作了三張《我的小伙伴》的原生EP。
為了更好地展示作品,讓聽眾感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他們每個人都懷抱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
迪瑪希想要更好地詮釋《永恒的意義》,毫不猶豫找到一位漢語老師,開啟學習漢語,熟悉漢語發(fā)音之旅。更難得的是,錄音那天,他打著"飛的"從俄羅斯飛到中國,深夜直接從飛機場趕到錄音室,馬不停蹄。
當時他有些疲憊,怕自己的狀態(tài)影響錄音效果,薩頂頂明白他的顧慮,端出一盤水果,告訴他,水果可以增加維生素,對恢復狀態(tài)很有幫助。于是,迪瑪希馬上把這盤水果"收入囊中"。果然,狀態(tài)一恢復,這首歌完成得很完美。
常石磊演唱的《只有我自己》,需要唱同一句歌詞(只有我自己)很多遍,他就在錄音棚里不停地唱,每個唱法都嘗試上好幾遍,直到挑戰(zhàn)了自己的極限為止。然后跟薩頂頂一起,從頭反復地聽,選出唱的最好幾句。
有人問,為什么這些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音樂人要如此拼命?
薩頂頂說,"我們是職業(yè)的,就要有職業(yè)的態(tài)度。反復嘗試,尋找更適合演繹作品的方式和聲調(diào),才能讓聽眾聽到最棒的聲音。聽眾是會聽到我們的誠意的。"
做音樂越久,就有越多人問薩頂頂一個問題:
你是如何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的?
在薩頂頂?shù)淖詡鳌痘腥鐏碚摺分袑懙溃?quot;在一種松散的沒有欲望的情況下,靈感才會爆發(fā)。"
靈感就像身體里的一顆種子,想要它生根發(fā)芽,結出果實,就得滋養(yǎng)它。這種滋養(yǎng)不僅僅是沉浸在音樂中,同時也包含薩頂頂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她會去翻找一些歷史資料,也會深入到偏僻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采風,踏遍歐亞大陸。
她做世界音樂,同時也汲取其他類型的音樂的精華。
"無論藝術以哪種形式呈現(xiàn),我都會去感受它,吸收它,把它變成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最終形成音樂的自我風格。
自我風格一旦形成,靈感就會結出果實。所以,靈感不需要去尋找,而是靠培育。你培育了什么樣的靈感,就會誕生什么樣的作品。
包括你培育到什么樣的程度,你就能結出什么量的果實,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專業(yè)的音樂家多是如此,尋找靈感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玩,去放松;貋砗,靈感就來了。
看似輕松,其實這背后,是他們多年點滴的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