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雨霖鈴》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3)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2018-11-22 10:21:16
(五)“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被明代詞評家賀賞稱這一句是“千古麗句”,那么這句俊在哪里呢?
【品讀】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提示:切入點:什么時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學生回答:略。
教師:美在:“楊柳岸”、“曉風”、“殘月”四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但文人卻賦予其特殊含義。
1.“楊柳”歷來為送別詩的意象,《詩經(jīng)》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況且“柳”諧音“留”,有不舍之意。
2.“曉風”,這里是秋天的晚風,清冷,讓人心生涼意,而“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中的風又有了依戀的意思。
3.這里“曉風”兩層意思兼有;“月”是“團圓”的象征,而“殘月”則是“不團圓”,為孤身遠行的詞人心頭添了一層涼意。而在這里的景純?yōu)榍樵O,虛寫,營造了濃烈的愁思,有“愁”則需“銷”,借酒吧,可此時已是酒醒時分,正應了李白的“舉杯銷愁愁更愁”!
(六)“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有千種的風情,萬般的情意,又與誰去訴說呢?這兩句道出了“余恨無窮,余味不盡”,然后請學生談談感受。詞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詩,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下片在寫法上是虛寫。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
四、歸納藝術(shù)特色
1.白描手法。沒有堆砌辭藻和大量用典,以本色語言進行鋪敘,告別過程逐層展示,離別之痛漸次加深。
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合理意象的選擇,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
3.虛實相濟。前后呼應,層層深入,眼前實景、實事、實情與別后虛景、虛事、實情相結(jié)合。
五、課堂小結(jié)
柳永的一生是充滿抑郁和失意的,一首《雨霖鈴》道盡了仕途失意,落拓江湖,辭別情人,把酒澆愁愁更愁的痛苦等等真切的感受。它不是寫離愁別恨的一個側(cè)面,詞人的情感也沒有隨著離別戛然而止,而是被充分抒寫并表現(xiàn)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層層推進的過程。(千年風霜縱是無情,但詞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卻依舊生動)看來這首詞不單純是寫一對戀人的分離,而是柳永借助分離這個話題來深刻表達他的人生況味。
六、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diào)回歸體驗、回歸心靈。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句子,甚至每一個詞匯,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這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強調(diào)學生的主觀感受,讓學生獲得心靈的共鳴,古典詩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古典詩詞由優(yōu)美文字構(gòu)成,飽含優(yōu)美的意象組合,意境幽深,匯聚了很多語文要素。不諱言的說,詩詞鑒賞課是一種讓人陶醉的演繹。
詩詞賞析是學生,尤其是我們的學生學習的難點。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fā)揮最大的課堂實效性,是我在語文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內(nèi)容。在上完《雨霖鈴》后,我進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課教學中的所失。
七、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本課第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雨霖鈴》,鑒賞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風格。
古典詩歌是傳承民族靈魂的載體,詩歌的語言典雅、意蘊豐厚,需要經(jīng)過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精妙在誘導和啟發(fā)思維的課堂教學中。因此,福建省教師招聘考試網(wǎng)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通過詩歌教學培養(yǎng)學生讀詩的興趣,提升學生審美的情趣。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