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蜀道難》優(yōu)秀教學設計(三)(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1 22:27:18
(3)《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yè)經濟極為發(fā)達,人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孟檗《本事詩》載,賀知章于天寶初年李白人京時即見此作,驚嘆之余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chuàng)作時間不遲于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人蜀》為證(見附錄),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實“君”指誰并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里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fā)生戰(zhàn)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預見。(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發(fā)。)
(4)字詞的檢查,可采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
注釋為主。
三、閱讀訓練。
1.播放《蜀道難》并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
2.齊讀,跟著配樂的詩朗誦,全班齊讀,以充分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
3.自讀,在進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風格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行文脈絡。
四、整體感知。
這部分教學內容實際上還是以檢查課前的預習為主。
提問: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回答。 ·
創(chuàng)作目
教師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夸張,豐富的想像力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提問: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么?)
學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 教師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嘆基調的重要體現。統(tǒng)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后感嘆蜀地戰(zhàn)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間。
五、布置作業(yè)。 ’
1.誦讀全詩,背誦第一段。
2.閱讀全詩,弄清每句詩的含義。
1.檢查背誦情況。
2.進行鑒賞式閱讀,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全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