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這些年,我們一起押中的高考作文題
2016-05-13 10:39:37圣達信教育文章作者:梁挺福
2016年6月,一場重大的考試,必將考爸考媽關(guān)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圣達信教育。
凡有高考,必看梁挺福。自2010年起,老梁已然連續(xù)6年命中高考作文。今年6月,2016年高考來臨之際,老梁再次著墨“高考作文”主題。在翻開2016年老梁高考作文大猜想之前,讓我們先在老梁歷年命中的作文題目中,感受一下那一段段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命中記錄吧!
(一)一場跨越7年的檢閱,一次面向未來的重溫
2010年6月6日凌晨2點,《梁挺福·2010年高考作文大猜想》首次推出。雖是“大猜想”,卻濃縮了當年社會熱點和現(xiàn)象,沉淀著對命題規(guī)律和方向的認識。短短幾個小時之內(nèi),文章在老梁的新浪博客中點擊量已過萬,反響頗好!最終,老梁不負眾望,首戰(zhàn)告捷,一舉命中2010年江蘇卷和全國卷1的高考作文題目。
回顧一:2010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目
“以綠色生活”為主題作文
綠色,生機勃勃,賞心悅目。綠色,與生命、生態(tài)緊密相連。今天,綠色成為嶄新的理念,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請以“綠色生活”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大猜想:
【作文猜想四】哥本哈根·環(huán)保你我他
1、2009年12月,世界各國領導人齊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商討《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2012年)結(jié)束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何去何從,為后京都時代定下行動的基調(diào)。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媒體評論,本次會議被廣泛視為是人類遏制全球變暖行動最后的一次機會,它將決定人類和地球的未來。
2、《2012》上映之后,盡管人們都明白那只是一部效果逼真的電影,但還會感受到自然災害帶來的那種恐慌。雖然現(xiàn)實中真正的自然災害不會出現(xiàn)電影里的夸張場面,但它的突如其來也的確是人類難以阻擋的。印尼海嘯、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的情形,相信大家都還記憶深刻。
老梁點撥:
當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在國內(nèi)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會議背后反映的問題,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和深思的:人與自然如何才能和諧相處,走共贏的道路,這個“度”在哪里?人類需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護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能不僅僅是口號,更應該使之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基業(yè)。這一猜想方向與江蘇卷不謀而合!
回顧二:2010年全國卷1高考作文題目
漫畫作文。餐桌,許多貓吃魚,就一只貓捉老鼠,別的貓說:“有魚吃還捉老鼠?
2010年大猜想:
【作文猜想三】獨二代·富二代·窮二代
富二代:80年代出生繼承過億家產(chǎn)的富家子女。富二代有知識成功型,也有紈绔子弟敗家型,平庸者也占很大比例。有專家認為富人的財富應有部分捐獻給社會而不是全部繼承給子女,否則容易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加劇,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老梁點撥:
貓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雖有魚吃,但仍奮力捉老鼠的,一類是只顧吃魚、有魚吃反對捉老鼠的。富二代亦可以分兩類:一類是雖有財富,但仍奮斗追求夢想的,一類是子承父“業(yè)”,坐吃山空的。每只貓,亦或是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氣候,都有自己的獨特命運。不過,不必憂心忡忡,人類進化了數(shù)百萬年的基因中所包含的適應性,應付這點差異,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正如《獨生子女宣言》一書中最后一個女孩所言:“沒有人知道我們將變得多么好。”
。ǘ┟客瞥鲆淮未蟛孪,都花費了無數(shù)個晝夜
2010年作文大猜想命中成果使得更多人開始關(guān)注老梁,關(guān)注大猜想。轉(zhuǎn)眼到了2011年,作文大猜想的第二年,它有了更多的粉絲和更深厚的“群眾基礎”。在這一年里,老梁繼續(xù)在大猜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斬獲佳績!
回顧一:2011年陜西卷作文題目:中國的發(fā)展
要求:以“中國的發(fā)展”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1年新課標卷作文題目:中國崛起的特點?
2011年大猜想:
【作文猜想九】海外大撤離·國與家
近年來,撤離人員事件已不鮮見,乍得戰(zhàn)亂、海地強震、吉爾吉斯斯坦騷亂,一次次的考驗,一次次的勝利,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執(zhí)政為民,以人為本”,無論撤離人員的距離有多遠、規(guī)模有多大,保護每個中國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不論他身在何處,這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正如汶川地震我們不放棄不拋棄,即使遠在萬里,我們也要全力以赴,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缺。飄零在外的游子,終于踏上國土,就像投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他們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對媽媽的愛:“終于回家了,感謝祖國”。
老梁點撥:
國家命運決定個人前途。曾幾何時,身處舊中國的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備受列強侮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擺脫了受侵略受欺凌的屈辱歷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團結(jié)一致,奮起直追,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幾百年的建設成就。中國的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正是有這樣強大的國力做后盾,我們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調(diào)動如此多的國內(nèi)外資源,陸、海、空三線聯(lián)動,齊頭并進,將身陷險境的同胞從戰(zhàn)火紛飛的異國他鄉(xiāng)營救回家。
有比較才有鑒別,正是目睹了他國動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我們才倍加珍惜現(xiàn)在安定團結(jié)的祥和局面。正是祖國一次次的不離不棄,我們的企業(yè)才會勇敢地“走出去”。因為我們知道,無論身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祖國母親永遠關(guān)懷著我們,守護著我們。萬里撤離,大愛無疆!
回顧二:2011年廣東卷作文題目
大千世界,“原點”無所不在。“原點”可以是道路的起點,可以是長河的源頭,可以是坐標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請以“回到原點”為標題,聯(lián)系生活體驗與認識,寫一篇認識,自定文體,不少于800字。
猜想:【作文猜想十一】說“零”
“零”是一個特殊的數(shù)字,任何數(shù)字加上或減去零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再大的數(shù)字乘以零都會變成零,零放在一個數(shù)字前面不會有任何意義,放在一個數(shù)字后面卻可以將數(shù)字放大十倍。“零”在生活中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既可以是一切努力的成果化為烏有,只剩下一片傷感,也可以是拋棄原先的喧嘩躁動,保留下一份安靜。
老梁點撥:
“零”可以讓數(shù)字變大,也可以讓數(shù)字變小。“零”可以作為一切的開始,也可以作為一切的結(jié)局。關(guān)鍵就在于我們對待“零”的認識和態(tài)度,以及我們面對“零”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恰好切中“回到原點”的主題。
(三)大猜想的第三年,對作文命題套路了然于胸
回顧一:2012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在這些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強烈的愛,像激流一般飛涌出來。甚至無須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里,他們的事跡里,就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于憂患時的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羅曼?羅蘭)
請以“憂與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2012年大猜想:
【作文猜想十】愛與害
一個小孩在草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蛹,把它帶回了家。過了幾天,蛹身上出現(xiàn)了一道小裂縫,里面的蝴蝶掙扎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來。小孩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開蛹殼,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墒,這只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
老梁點撥: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生如同破繭成蝶的過程。幼蝶在蛹內(nèi)“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來”,是正常現(xiàn)象,只有經(jīng)歷了這種磨難和痛苦,才可能成為矯健的蝴蝶。而材料中的蛹沒有經(jīng)過這一關(guān),故而“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
生命歷程中的磨難有時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對弱小者有時溺愛不得;愛有時是種害。小孩是因于心不忍才動剪刀幫忙的,可這種愛心卻幫了倒忙,害得蝴蝶一來到這個世界便是一副病態(tài)。
(四)解讀時事和社會熱點,發(fā)掘命題老師深思想
大猜想第四年,繼續(xù)收獲豐碩果實。欣喜之余,老梁更多的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從這些真題的背后記取什么、尋回什么?未來,我們該以怎樣的視角和命題人對話?
縱觀2013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我了解到在全國共計17道題目中,有14道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依然是主打作文題型,而高考的命題宗旨是“穩(wěn)中求變”,具有較強的連續(xù)性,因此考生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材料作文中,要注意題型的多樣化:故事型材料,哲理性材料,圖畫類材料,詩歌類材料。這些材料比較樸實,平時考生往往忽視。身邊無風景,熟視無睹似乎就寫不出什么新意。然而,材料作文在著重于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求考生運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提煉主題。閱讀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普世化閱讀,讀的是材料背后的共性主題,這類主題寫出的文章偏大統(tǒng);另一種閱讀為創(chuàng)造性閱讀,核心在于“從材料中通過個性角度,讀出個性見解”。通過分析近些年高考作文題目可以發(fā)現(xiàn),高考改革明顯向彰顯考生個性特質(zhì)方面傾斜,更開放、更具有個性發(fā)揮空間的命題已是高考作文發(fā)展大勢所趨。同時,逐漸接受考生在寫作上的各種聲音和思想,大眾小眾,正面反面,甚至趨于思辨性等高考作文都能獲得高分和認可。
回顧一:201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題:___而知之
中國自古有“學而知之”的說法,這里的“學”,通常被理解為從師學習。韓愈就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徑日趨多元。請結(jié)合你的心得和體驗,在“____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gòu)成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
、俨荒芤“學而知之”為題;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