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放“大(類)招(生)”,進大學再選專業(yè)
2016-02-25 13:55:11搜狐教育
時間是最好的“解說員”,很多當時不明白的道理,經過時間的沉淀,到現在就會全然明了。當我們面對幾個選項時,糾結了很久仍舊無法作出決定。這個時候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再給我點時間吧!”
對于高三學生和家長來說,在高考填報志愿期間一定更需要這句“再給我點時間吧!”好不容易選好了學校,可卻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卡殼”了。選什么專業(yè)呢?對這些專業(yè)都不是特別了解怎么辦?這兩個專業(yè)差不多,到底選哪個?可不可以先學習了解一下這些專業(yè),再做決定呢?
這些問題在以前來說,即使你再糾結、再猶豫,也只能在填志愿的時候狠下心來做個決定,沒有多余的時間讓你比較、分析、適應。這就如同高考試一樣,即使四個選項你已經排除了兩個,再另外兩個中舉棋不定,到交卷的時候,還是會硬著頭皮二選其一。
不過自從有了“按大類招生”,患有“專業(yè)選擇困難癥”的學生們的“福音”就來了!
一、何為“大招”?
所謂“大招”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yè)合并,按一個專業(yè)大類招生?忌顖笾驹笗r,直接填報該大類名稱即可。通過該方式錄取的考生在本科階段前1—2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大三時再通過對學科、專業(yè)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在院系范圍內自主選擇專業(yè)。而高校也通過這種雙向選擇對學生進行分流。
舉個例子,某校招生將“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和統計學”三個專業(yè)統一于“數學”招生,如果有學生對這三個專業(yè)都有興趣,但是不知道選擇哪一個,那么他只需要填報“數學類”即可。等到進入大學學習一到兩年后,對幾個專業(yè)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最合適的專業(yè)了。
是不是覺得很好呢?如果你填報大類招生,就相當于多了了解多個專業(yè)的機會,也不用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立刻做出決定,更避免了“轉專業(yè)”的尷尬。所以零點高三建議,如果高三學子在某校的兩個相似專業(yè)間徘徊不定時,如果該校有“大類招生”,完全可以大膽填報哦!
二、“大招”都有哪些模式?
一是按學科招生。這是現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專業(yè),只按院系大類填報志愿;
二是高校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實驗班招生。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實驗班”,清華大學的“人文科學實驗班”等;
三是對新生進行通識教育。新生入校統一進入學院,不分專業(yè)進行通識教育,大二再分專業(yè)。比如復旦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
三、為什么要放“大招”?
1、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考生填報專業(yè)志愿的盲目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專業(yè)選擇空間。
按大類招收的學生允許在入學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生活,了解大學、學科、專業(yè),尋找和發(fā)現自己的興趣點,在全面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再選擇學習和發(fā)展方向更符合學生利益。
2、有利于滿足學生專業(yè)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進入大學后的一段時間學習后,學生對于專業(yè)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容易作出科學、有價值的判斷,并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對于學生來說,都能充分發(fā)揮個人興趣愛好和調動學習積極性。
3、實施按大類培養(yǎng)后,拓寬了培養(yǎng)的口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在培養(yǎng)大類內按“志愿+考核”的原則選擇專業(yè),自主選擇專業(yè)方向、課程與學習進程,同時還可申請轉大類、轉專業(yè),從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與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
四、目前放“大招”高校有哪些?
目前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可見大類招生漸成趨勢。
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廈門大學、西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都在試行按大類招生模式。
而隨著這種趨勢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高校躍躍欲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類招生會成為很多高校的招生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