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專家研討高考改革:英語別偏廢
2014-01-17 11:32:58新聞晨報文章作者:董川峰
2013年末,教育部稱,已完成招考改革總體方案,其中最令社會關注的變化是:探索外語考試社會化,一年多考。之后多地傳出改革消息,基本都是拿英語“開刀”,比如北京計劃從2016年起,高考英語由150分減至10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可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nèi)有效。
上海到目前為止未對外公布改革具體方案。在日前上海師范大學舉辦的“基于我國高考英語科目調(diào)整變化后英語教學的趨勢與對策”研討會上,來自本市英語教學第一線的專家提出,高考無論做何改革,英語教育不可偏廢。
母語弱化不應歸罪英語
“英語其實就是一門工具,現(xiàn)在的高考改革是一根指揮棒,把對待英語的態(tài)度拉回正常。”不少人在贊同“英語退出高考”的同時,往往夾帶“語文終于要揚眉吐氣”的感嘆。但一些網(wǎng)民則普遍擔憂,“如果外語退出高考,將最實用的一門語言給取消了,到了真正要找工作的時候就該發(fā)愁了。”
作為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工作的專家,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陸建非認為,不能將母語的弱化歸罪于英語。“中國的孩子學習英語,有的從3歲一直學到博士后,甚至在工作的時候仍然堅持學,學英語確實占了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年齡跨度比較大,確實出現(xiàn)了一種反復折騰的現(xiàn)狀。但在我們國家教育體制中,英語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在與世界接軌的今天,我們到底如何正確對待英語這樣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語言的工具,是需要好好深思的。”
對于高考英語一年多考、推行社會化考試改革趨勢,陸建非則表示,真正實施的結(jié)果可能是將一年考一次變成一年考兩次,甚至三次,他個人覺得意義不是太大,“如果不從內(nèi)容、題型、分數(shù)、考試模式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去改革,基本上原有的套路很難擺脫。”
英語應“輕應試、重應用”
研討會上,專家們還談到,高考英語科目調(diào)整改革,重點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維,把學生放到多元化的思維中培養(yǎng)。要解決“費時低效”的現(xiàn)狀,在采取“新招數(shù)”的同時,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國內(nèi)英語教和學兩端中存在已久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特級教師羅佩明認為,當務之急不是考慮學生學不學英語的問題,而是應該思考怎么學、怎么用。她希望,學生學英語不要單為考試,從掌握技能出發(fā),學英語會更有趣、更實用。北京四中外語教研組組長李俊和表示,今后的趨向應該是淡化語法,淡化語言知識,“英語老師要上成跟體育課差不多”,以練為主,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如果您作為一個英語老師,自己口語都不行,還怎么教學生啊?”李俊和說。
“我的學生說,如果英語不學好,就沒有安全感。”上海師大附中英語教師顧惠玲則以她一位高三學生的話更為鮮活地表述了她的觀點。顧老師說,這意味著高中生已經(jīng)把英語學習和自己的人生、前途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知道,以后申請國內(nèi)外名校、學習研究以及將來競爭工作崗位時,英語都將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