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國際物理競賽(IPHO)金牌得主王思真談競賽
2013-09-13 10:38:55學而思培優(yōu)
生命的意義在于全心全意的投入
--第44屆IPHO金牌得主談競賽
2012年,榮獲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銀牌;
2013年,榮獲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
2013年,榮獲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
王思真是一個看起來比較斯文,說話也慢條斯理的大男孩,這個看似不太像理科生的純理科生正是物理競賽的佼佼者。比起那些從小一路披荊斬棘飛奔在競賽的道路上的選手,他的競賽之路并不長,卻似乎走得很順,順理成章觸及冠軍贏得了輝煌,摘得一枚國際物理競賽(IPHO)金牌。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他說:“榮譽既是終點,又是起點。不管取得怎樣的成績都只代表著過去。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不會因為一時得到好成績而驕傲,也不會因為有時候成績不理想而氣餒。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全神貫注于它,就必有收獲。”
競賽初體會
由于王思真初中的成績比較好,初三暑假被物理老師拉了出來才開始接觸競賽,之后對物理的興趣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以前從來沒接觸過競賽的他,滿心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燃起了他對物理的喜愛之情。由此,整個高中,他基本投入給了競賽。有些同學認為,準備競賽要花費很大精力,往往與高考的復習發(fā)生沖突,而最后競賽不如意,又耽誤了高考的復習。對于這個問題,王思真同學卻不以為然。當他的主要精力花在競賽上時,想學的科目往往效率比較高,并通過不同路徑學習不同科目。如果是有興趣的科目,學習起來效率就比較高,即使做題花很長時間,也能堅持下去。
王思真同學在高一系統(tǒng)的學習了整個競賽課程,老師講課速度較快,也使他全身心都投入到競賽上,高一結束的那個暑假學完了競賽最基本的內(nèi)容,隨后參加了全國的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順利進入了北京市省隊,并在西安舉辦的決賽中拿了銀牌。當時進入省隊的大多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像王思真這樣高二就能進入省隊并拿到了獎項的并不多見。這也就意味著他準備在競賽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一些。其實,高二的競賽可以作為一個分水嶺,決定以后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拿到了決賽的獎項,未來的走向和專業(yè)的選擇就應該與這個學科相關了。如果只拿了省二、省三或者過預賽之類,就應該考慮走自主招生的道路,通過競賽的學習拿到了自主招生的考試資格,或在自主招生中輕松應對考試就可以了。
競賽路上執(zhí)著前行
高二比賽之后,王思真同學就認識了學而思的蔡子星老師,并一直跟隨蔡老師學習。因為有了之前的競賽基礎和能力,又與大學有了一定的簽約,可以說已經(jīng)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可以放開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如果沖擊國際競賽的,之前的知識積累遠遠不夠,還要學習一些大學的課程,因為國際比賽考綱包括大學內(nèi)容。進入國家一等獎選拔國家隊這一級難度基本上是普通物理以及普通物理以上少部分四大力學的難度,普通物理相當于大學一二年級課程,那么四大力學相當于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課程。起初,上蔡老師的課他經(jīng)常有聽不懂的,接觸到一些更難的題目,包括數(shù)學上學一些奇奇怪怪的微積分等,確實讓王思真很崩潰。他當時用的是趙凱華的《新概念物理》那套教材,但是那個時候尚未理解完全,就把精力放在了大學普通物理的范圍里面。最后,把那么厚的幾本書都翻完了,包括里面的例題、思考題、課后作業(yè)全都做了,還買了對應的答案。
到了這一競賽層次的學習,一般是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王思真經(jīng)常遇見好多自己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問題,題做錯了也不知道為什么的困難,每次蔡子星老師都會耐心的解答,并給出他滿意的答案。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他是銘記在心的,也使他在探究物理的這一領域里加速前進。面對一些問題,一個更有效的辦法是討論。通常,北京市各個學校的有興趣的有志向沖擊國際競賽的同學們都會聚在一起,每周固定時間來討論問題。物理上有許多值得思考的題目,大家一起討論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事情,一些平時大家想不到的問題,會引發(fā)很多有意思的結論出來。當然,王思真同學也加入了這樣的隊伍,與小伙伴們樂此不疲。
當談到物理實驗部分,王思真感慨萬千。他的比賽成績得益于他的理論工夫比較扎實,實驗方面相對比較弱。他在第一次參加競賽時候才開始接觸實驗,當時實驗還是一點不懂。當進了省隊,要準備后一年的比賽了,就開始比較系統(tǒng)的學實驗了。他經(jīng)常去各個大學,用他們的實驗器材去做一些競賽里面的實驗。也經(jīng)常去學而思蔡子星老師建立的那個實驗室做實驗。如果目標更高,實驗是必備的。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在高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是還沒有創(chuàng)新的值得研究的東西比較少,所以實驗沒那么重。在物理競賽中,一等獎滿分是200分,其中160分是理論,40分是實驗。全國物理競賽中,實驗要占60分。因此,實驗部分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榮譽而戰(zhàn)
說起競賽的路程中最難忘的時光,王思真說是他選入集訓隊為國際金牌而戰(zhàn)的那些日子。最后一年的比賽,知識和應試的技巧基本上準備的差不多了,重點就是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整。集訓隊在南開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個半月的考前培訓,進入國家集訓隊的59人中,最后要選拔出5個人參加國際奧林比賽,選拔8個人參加亞洲奧林匹克競賽。在集訓隊里,講的內(nèi)容都比較新,其中包含物理中的四大力學、量子光學等內(nèi)容,相對比較難,最后的考試也著重考查學生接受新知識和短期學習能力。其實,這里的每一位同學都想成為13個名額中的一員,為此斗志昂揚。由于學習的難度不斷加大,又加上備賽期心里上的煎熬,經(jīng)過一段時間,集訓隊出現(xiàn)了兩級分化,有一半的同學漸漸喪失了戰(zhàn)斗了,已經(jīng)放棄了進前13的念頭,而另一半越戰(zhàn)越勇。每天,小伙伴們都來自習室自習,互相比著學,全力的競爭。但同時大家也互相幫助,有人聽不懂,大家來幫助解答疑惑。據(jù)王思真回憶,當時的狀態(tài)真是從每天一睜眼到閉眼都在想學習這個事,心無旁騖。睡前躺在床上都在想今天上課有什么不懂,自己看書有什么沒看懂,有時候出現(xiàn)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睡得就特別晚,每天要利用中午一小段時間休息,包括心理狀態(tài)也在不斷調(diào)整。那段集訓隊的經(jīng)歷也成為了他人生中一段寶貴的財富,讓他迅速的成長、成熟,值得回味。最后的考試,王思真順利闖進前五。
2013年7月,王思真與其他4名小伙伴光榮的代表中國參加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44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為期兩天緊張的比賽結束后,王思真摘得金牌,寫下了人生中輝煌的一筆,也完成了他挑戰(zhàn)自我的夢想。在哥本哈根的頒獎典禮上,他看到了大多數(shù)亞洲面孔,他更為他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興趣,給了他前行的動力;執(zhí)著,讓他為了夢想義無反顧。王思真談笑風生的回憶他的競賽經(jīng)歷時候,誰也不會知道他競賽路上背后的艱辛,做過多少草稿紙,熬過多少夜,經(jīng)歷多少心里上的煎熬……也只有自己才最清楚。生命的意義在于全心全意的投入,做自己想做的,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最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