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落榜復讀生之死拷問我們的教育機制
2013-07-04 14:15:26紅網文章作者:徐菊田
6月22日晚上9點半,來自崇州農村的復讀生楊媛,和其他54萬參加2013年高考的四川考生一樣,等待著分數公布的那一刻。分數結果公布,楊媛考了454分,比三本線還差6分,她選擇了自殺。(據7月3日《中國青年報》)
人常說,生如夏花之絢爛,逝如秋葉之靜美。這是最美好的人生歷程。但對楊媛來說,如此詩意地生與死顯得過于奢侈與殘酷:她是養(yǎng)女,家庭貧困,命運被高考兩度捆綁,并兩度失敗。最終,第二次落榜,成為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年輕的生命,脆弱的心靈,終于支撐不下去了。
對很多人尤其是農村孩子而言,高考制度縱有千般惡,它還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渠道,上大學可能是他們唯一可資利用的上升資源。就像筆者,一個同樣來自沂蒙山區(qū)的“農二代”,家境甚至比楊媛貧寒得多。筆者從小便意識到,只有高考,才能讓我走出大山,擺脫世代為農的命運。于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便成了中小學[微博]時代的主旋律——你別無選擇。
過來人都知道,在備戰(zhàn)高考的壓抑氛圍下,每個備考生的精神都高度緊張。“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類的“勵志”口號,雖說雷人,又何嘗不是那些渴望改變命運的備考生之心聲?尤其是對楊媛這樣的復讀生,“沒有青春再來一年,已經無路可退了”。這是他們實現逆襲的最后機會,怎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
高考之后,便是漫長等待。等待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兒?忌鷷孟胱约呼~躍龍門,踏進名校;也會從噩夢中驚醒,夢到自己名落孫山。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復雜情緒中等來自己的成績。比如楊媛,打工期間,本來挺懂事兒挺熱情的,但到了臨近出成績的那幾天,卻“突然變得不熱情了,不主動跟客人打招呼,也不再和廚房的師傅說笑”。顯然,那時候楊媛備受煎熬。她內心是忐忑的,甚至帶著點恐懼。她怕自己考不好。
她果然沒考好。454分,對一個夢想著“要憑自己能力考出去”有志青年來說,無疑是場災難。當希望換來失望,當夢想化為泡影,這對楊媛而言注定是個不能承受之重。筆者感同身受。只不過,楊媛以自殺的方式來祭告失敗的高考,的確是有點極端了。
感慨落榜復讀生之死,我們更要質問教育制度。為何楊媛“不甘心上專科”?楊媛“考出去”無非是想找個好工作,有個高收入。但現實是,在勞動市場中,?粕笥趯W歷因素,而被招聘單位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學歷本不該成為?粕⒓夹I脑。2010年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第六章明確指出,要“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增強職業(yè)教育吸引力”,兩年過去,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增強了多少?為何沒能“吸引”楊媛?這恐怕很值得反思。
楊媛之死,除了個體的無力之外,主要還是制度的不堪。有人寒窗苦讀星夜趕考,卻鎩羽而歸、無功而返;有人荒廢時光吊兒郎當,卻享盡加分潤澤、“空降”名校。這樣的教育機制,很難說是健康的。健康的教育機制,必須給所有人公平發(fā)展的機會,要盡量避免楊媛式的悲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