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家長:新高三家長勿犯“七宗錯”(2)
2012-09-28 15:20:43每日一博的BLOG文章作者:每日一博
第4宗錯 ----盲目指導 亂開藥方
【她說】上高三后,我第一次數學考試成績有點下降,媽媽很著急,她認為我數學成績屬于弱項,到了高三,尤其不能讓數學成績下滑,要保住數學成績,就必須加強數學的補習力度。于是媽媽在沒通知我的情況下毅然給我報了一個數學補習班,每周去補習兩次。然而這個補習班并不適合我,而且我也不認為自己數學需要補習,每次去上補習班,心里都很不情愿,一個月下來,我的數學成績并沒見提高,相反卻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反感。
【我說】作為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各方面情況都要有一個客觀的掌握,以避免在高三關鍵階段給孩子盲目指導、亂開“藥方”。在孩子進入高三前的那個暑假,家長就應該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孩子在經過了高一、高二的學習生活之后,知識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那畢竟只是階段性知識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只代表了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并不能完全預示著其今后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在進入高三之后,除了進一步學習高三的課程外,還要對中學階段各科知識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學習。這就不僅僅是檢驗孩子階段性學習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檢驗孩子綜合概括知識的能力。無論從知識上的要求,還是從能力上的要求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具備了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家長還要有這樣一個客觀認識,那就是,不能把孩子過去的成績和進入高三階段的學習完全對等地聯(lián)系起來。過于樂觀或悲觀的想法都是不明智也是不科學的。應該客觀地分析孩子的現狀,包括知識和能力的。這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認為孩子在高一、高二的時候,成績還不錯,但是進入高三之后,成績出現了滑坡,家長就產生緊張的心理。因為心理緊張,認為孩子成績太差,就趕緊給孩子請家教,上輔導班,或者看到別的孩子參加輔導班,也盲目跟風,結果忽略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占用孩子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挫傷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第二種情況,認為孩子在高一、高二的時候成績就不好,到了高三就更沒有希望了,所以整天唉聲嘆氣,結果給一些本來想在高三的時候好好學習、重振旗鼓的孩子當頭一棒,孩子于是又變得心灰意冷,甚至破罐子破摔。
【TIPS】高三家長在指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講求實際,對于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孩子,要給他們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要以一時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是否需要補習;對于需要補習的孩子,也要分清楚適合補習的方式,有的孩子適合一對一補習,把這樣的孩子扔到大班里補習不僅無效還耽誤時間。另外,要征求孩子的意見,畢竟補習的是孩子,不能“牛不喝水強摁頭”。
第5宗錯----只重言傳 忽視身教
【她說】我給女兒的定位是考上二本就行,可是看孩子現在的名次下滑很多,我擔心女兒連二本都考不上。進入高三以來,孩子因為壓力很大,所以情緒很差,其實我的情緒比她還差。隨著高三的到來,我好像得了焦慮癥,心里總感覺隱隱的不安。目前,我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樂觀、很積極,經常鼓勵孩子,好像很有信心的樣子,但不知道孩子是否能感受到我內心的焦灼。我很糾結,只盼著高三這一年快點結束,否則自己也承受不了這樣沉重的心理負擔了。
【我說】許多高三的家長不管自己心里有多焦慮,可是絕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據一位高三家長講,近日來,因為心理有負擔,睡眠不好,半夜睡不著覺也是常有的事。飯吃不下,真的比當年自己參加高考時還難熬。還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心里也像有一座火山,隨時可能爆發(fā)。前幾天,兒子心情不好回家發(fā)牢騷,自己忍不住與兒子對吵起來,結果害得母子兩人兩天沒說話。后來自己后悔,不該跟處于高三階段的孩子對著干。
其實,家長也需要減壓。全社會都在關注高三考生的時候,家長就成了被眾人要求的對象。家長被要求做孩子的營養(yǎng)師,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師,做孩子的學習指導師……但家長內心的壓力誰來疏導?他們的心理誰來保。考议L有情緒不敢跟孩子發(fā)泄,有壓力不敢在家里表露,家長一味關注孩子,卻常常忽略自身的調整需求。每天看著孩子吃好了,睡著了,而自己吃不下,胃里還是空的,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家長買各種放松音樂,請心理老師給孩子做考前輔導,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卻常常做不到。家長希望孩子能輕松應對備考,可他們自己卻很沉重。試想:一個沉重的人何以給他人帶來輕松?情緒上長期處于壓抑焦慮狀態(tài),每天想得太多,加上外邊的工作,心生焦慮就在所難免了。
【TIPS】都說身教勝于言傳,孩子不只聽家長怎么說,更深受家長一舉一動的影響,家長的身體語言在無形中會傳染給孩子。所以家長們首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比如除了給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外,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做做瑜伽、打打球、散散步,還可以找朋友聊聊天、看看電影,這都是比較好的釋放和調節(jié)方式。家長用自己的放松給孩子做出表率,相信孩子也會從容應考,這樣,備戰(zhàn)高考的過程也就成了親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第6宗錯----情緒不穩(wěn) 嘮叨不休
【她說】我是一名高三考生家長,最近情緒很低落,兒子學校搞了兩次模擬考試,本來,我覺得只要兒子盡力了,隨他考個什么成績都行,放假時讓兒子放松、睡覺。可是當得知兒子成績后,還是如墜進冰窟。第一次模擬考試成績還不錯,可第二次卻一落千丈,兒子的成績大起大落,我的情緒也跟著動蕩不安,真是把人急死。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想不通,若是兒子真的在努力,怎么會倒退這么大呢?是心態(tài)問題,還是用功程度不夠?若是平時知識點錯題都落實到位怎么會考不好呢?應付的情況應該還是有的吧?另外,兒子總說我愛嘮叨,讓他心煩。其實我也不想嘮叨,可是看到兒子的成績總是大起大落,我實在忍不住要問問,幫他分析分析。我該怎么辦?高考時誰知道他是處于低谷還是浪尖?對兒子的成績我真的很揪心!
【我說】接到這位母親的電話后,我也陷入了深思。模擬考試的意義在于讓孩子找出自己的“盲點”,以便讓他及時復習和補救。從這個意義上講,孩子沒有考出好成績,不僅對孩子的學習無害,而且還對于孩子提高高考成績更加有利,這是因為某次考試的題目正好擊中了孩子的知識“盲點”,只要孩子從此時此刻起及時復習和補救,并扎實有效地予以彌補,不僅不會影響孩子的高考,而且還會避免孩子在高考中因此而失分;如果我們平時追求排名,而且希望孩子次次都有好的成績,有時候很可能是考試的題目恰好漏過了孩子的“盲點”。這樣的模擬考試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失去了暴露問題的意義,同時還會增長孩子的盲目樂觀情緒,而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找不到針對性的復習策略,就很有可能在高考中吃虧。所以面對孩子在模擬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慶幸孩子在高三沖刺的這段時間內找到了自己“疑難雜癥”的關鍵點,可以集中精力突擊考試中所暴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使孩子在高考前妥善解決它們,這樣孩子就會在高考中把握勝局!
來信的這位母親情緒總是隨著孩子的成績起伏不定,這屬于“陀螺型家長”,這種類型的家長情緒不穩(wěn)定,對孩子的狀態(tài)缺少理性的分析,無論孩子回家和家長說什么事情,家長馬上隨著話題像“陀螺”一樣旋轉起來。孩子成績忽上忽下,家長的情緒也忽高忽低,萬一高考趕上孩子發(fā)揮最差時候怎么辦?媽媽惶惶不可終日,好像孩子真的已經考砸了一樣,為緩解這種情緒,父母往往采取嘮嘮叨叨的方式對孩子問這問那,不是指責埋怨就是千叮嚀萬囑咐,結果更加劇了孩子的緊張不安和煩躁心理。
【TIPS】對于家長來說,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需要的是心平氣和,冷靜從容。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盡量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關注、鼓勵、支持,需要父母以自己的沉穩(wěn)給孩子煩亂的心以慰藉,以自己的信任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放心吧,孩子,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是父母的最愛,父母任何時候都是你可以依靠的堅實臂膀。
父母保持愉快的情緒、平和的心態(tài),采用比較冷靜客觀的做法,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績起伏,有效地影響孩子的心態(tài)。在此前提之下,再建議孩子通過查看自己在各次模擬考試中的答題情況,認真總結問題出在哪里,是回歸課本不夠,還是粗心大意?是知識掌握不扎實,還是考試的心理因素影響等等,使孩子找到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順利地度過高三。
第7宗錯----虛榮作祟 盲目攀比
【他說】其實我自己并沒有太大的壓力,更多的壓力是父母帶來的。父母總喜歡拿我和別人進行比較。我有一個表姐和一個堂哥,表姐在國外發(fā)展得很好,堂哥就讀于國內的某重點大學,爸爸媽媽就經常拿他們兩個人的表現來“激勵”我,希望我在高考的關鍵時刻別“掉鏈子”,給父母爭氣。這給備考中的我?guī)砹瞬恍〉膲毫,我經常想象高考失利后父母哀怨的眼神,想象自己站在表姐和堂哥面前委瑣自卑的形象,心情無比沮喪……
【我說】在對高考考生壓力來源的一次調查中,我們發(fā)現,考生真正的壓力不是高考本身,而是來自不合理的比較,但孩子的攀比心理有些并非來自他們自身,而是來自家長。
家長的攀比心理比較復雜,既有物質層面,又有精神層面。拋開物質不談,高三家長攀比主要涉及到與孩子有關的學習成績、學習狀態(tài)、報考學校的名氣、報考專業(yè)的受歡迎程度、孩子的特長、各方面能力、外界對孩子的贊美等方面。家長們習慣了拿別人孩子的長處與自己孩子的短處做比較,以為這樣才能找到差距,激發(fā)動力,促使孩子快速進步,殊不知自己已經在家庭教育上犯了大忌。在某種意義上,家長的攀比與其說是為了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不如說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維護自己的面子,在與別人孩子的比較中爭強好勝,尋求心理平衡。攀比的結果是孩子難以承受、家長身心疲憊,既不能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還會讓孩子處在較多負面情緒籠罩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十分不利于備考。
【TIPS】家長要放棄攀比心理,首先應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更不是為自己獲取榮譽,實現價值的工具;其次,要尊重孩子,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發(fā)展方向。生活中讓自己更多地了解孩子,他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發(fā)展能力、身體條件。設身處地理解孩子,尊重其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格,特別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總統(tǒng)雖好,但不是人人都能當總統(tǒng),不要因為別的孩子優(yōu)秀,就把他們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強加在自己孩子頭上。再次,孩子能否成才不能僅用成績高低、學校好壞、名利多少去衡量,而應該從長計議、全面發(fā)展。
當孩子在成長中出現不可避免而自身又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時,家長應該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幫助,用科學的方法激發(fā)孩子前進的動力,這樣才會與孩子減少沖突、增加合力,才能少走彎路,消除盲目攀比帶來的負面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