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語文:古典詩詞鑒賞中的虛與實(2)
2011-07-26 11:08:13中學語文網
四、虛實與比喻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
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國亡家破,妻離子散,一國之君,淪為囚徒,終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難以盡言。詞人用一比喻,極言愁苦之多。“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化虛為實,以實寫虛,把“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多而不絕的愁緒被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想像女子生活的情景:大概她是在橋上踏月,深院賞花,或者生活在有著雕花窗子的朱閣里面吧。“月橋花院”寫室外環(huán)境幽美,“瑣窗朱戶”寫居室富麗清雅。雖然這八個字寫的是虛境,但璀璨絢爛,給人以恬適愜意的感覺。但接著以“只有春知處”,顯出了詞人的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襯出詞人的凄涼寂寞。“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用帶有夸張色彩的比喻,變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傷和愁苦。“一川煙柳”、“滿城風絮”及“梅子黃時雨”,極言閑愁之多,無法排遣。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以實寫虛,化無形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經歷過的,或是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景象。
作者把這些景物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中的“雕欄玉砌”、“朱顏”是詞人對故國的追思,“雕欄玉砌”也許還在,紅顏也已遲暮。但這些都不是眼前的實景,所以是虛寫。“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傳達出國亡家破、物是人非的無限悔恨與悵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這首詞的“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ㄔ抡猴L”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的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前四句敘說的是西晉王濬率大軍征服東吳的情景,是虛寫。詩人用東吳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為下邊議論的基礎。“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四句詩告訴人們:山河依舊,人事已改。
秉政者若不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執(zhí)政規(guī)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對李唐王朝在“四海為家日”的表面繁榮所掩蓋下的危機的深深憂慮:現今江山一統(tǒng),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誰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上一頁1234下一頁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舉破吳,勝利而歸的的往事。詩人極力渲染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鷓鴣亂飛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再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作者塑造了三國時周瑜風流儒雅,才華出眾,英俊偉岸的形象,再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赤壁之戰(zhàn)時的場景,這是虛寫。對歷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頌,正包含了詩人對自己的現狀的不滿,虛實結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對比中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也有虛實之間相輔相成的。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終于慘敗的歷史事實來告誡當權者:如若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