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2011年海淀高三一模理綜試卷分析(2)
2011-04-11 16:42:16祝云天的博客
化學部分:
。1)選擇題部分:化學部分選擇題質(zhì)量總體上還是不錯的,因為:考綱要求考查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本部分要求的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重視知識形成過程和方法,通過復習講中學化學基礎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和規(guī)律化,提高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從生活、實際生產(chǎn)或者科學實驗中獲取感性知識的能力,學會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和在科技生產(chǎn)中運用,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在選擇方面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這些,還有后面的非選擇部分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命題理念。但是總試卷分析中得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三大平衡常數(shù)依然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也是很多學生的盲點。選擇題第12題就對這個方面的知識考查,期中選擇題第8題也涉及到這些內(nèi)容。
。2)非選擇題部分:這兩年來新課改的推行,化學命題思路已經(jīng)做出了一定的調(diào)整,一些傳統(tǒng)的題目很難在試卷中占主導地位,北京高考卷2009年化學部分讓很多學生不適應,其實盡管那年是舊課標卷的最后一年,可是化學命題已經(jīng)把傳統(tǒng)的知識點記憶和理解,到知識點應用和評價方面轉變,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理念。那么總結一下,新課標化學試卷非選擇題部分題型有以下幾個方面:
A,化學基本理論綜合型的題目:(題型有,化學反應中的能量問題,化學平衡中能量綜合問題,電離平衡與電化學綜合問題,例如說這次考試的第27題,就是結合這樣的思想,當然在平時訓練中,我也給他們進行專項訓練,不知道他們在課后鞏固如何。)
B,實驗知識探究型:(題型有兩種,一是工藝流程分析型,二是實驗設計與評價探究型,這次考試中的第28題就是引用這樣的思想,當然在五一串講的時候,對上面這些題型還得著重講。)
C,無機知識應用題:(題型有:元素周期表(律)與元素推斷題,無機框圖推斷題,元素推斷與化學反應原理綜合類,這次考試的第25題就是這些內(nèi)容)。
D,有機推斷合成型(有機框圖推斷題型、有機合成題,這次考試的第26題就是這種題型)。
因此建議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對題型以及其涉及到的知識點,應該針對性訓練,我們不僅僅要知道高考考什么,自己缺少哪些?還得知道怎樣做才能最有效?等等。所以不要盲目做題,這次考試沒有考好的學生是不是應該從這些方面進行反思?這樣更有助于了解自己,了解高考,而不是情緒化,形式化就能解決好的問題。
因此可以說,這次考試中,化學試題質(zhì)量不錯,一方面符合大綱的要求,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又體現(xiàn)了一定的命題規(guī)律。此外還考出了學生注重細節(jié)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完善自己。
附帶:
2011年高考化學學科的命題原則分析:
北京教委已經(jīng)給出信息,2011年的理綜命題思路基本和往年一致,但是“基本”外還有哪些變化?那么命題思路又是什么?那么在本人看來歸納口訣如下:“一個緊扣、兩個加強、三個突出、四個不變、五個方向”。解讀如下:
一個緊扣:試卷緊扣《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無偏題、怪題。繼續(xù)考查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科學素養(yǎng)和能力立意。
兩個加強:加強對元素和化合物考查的力度,加強了對化學實驗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個突出:突出考查從化學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
四個不變:試卷形式、試卷難度、主干知識、有機命題的方式和考查角度保持不變。
五個方向:
注重考查化學知識和生活、生產(chǎn)中的應用。
三大平衡常數(shù)依然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也是很多學生的盲點。
重視對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主干知識的考查。
有機命題方式和命題角度不變,但是知識點考查更具有立體性。
加大對課本實驗的考查力度,突出對中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
生物部分: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對生物部分進行點評《高考生物學科命題密碼》。但是這次生物部分,題目質(zhì)量總體上還是不錯的,特別是選擇題部分,題目的質(zhì)量延續(xù)了期末考試內(nèi)容,平時學習死記硬背,不注重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和應用的學生,難免考試中會吃虧,拿到題目,既熟悉又陌生,沒有完成的思路,其實這些是生物試卷的命題形式?jīng)]有研究透徹,學到的東西用不上,考試自然就拿不到分數(shù)。
為此,對這份理綜卷做一個總體評價,質(zhì)量不錯,既涵蓋了考綱內(nèi)容,又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比以往的考試,這次試卷已經(jīng)有了不少亮點。但是學生考試情況如何,我分析完學生試卷再做評論。
(以上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關于備考策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