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生講述保送生通關心得
2010-12-01 10:18:31清華大學
法學院 陳慧怡
2007年1月,我以年級第一的成績,作為深圳外國語學校推薦的三名學生之一,來到清華園參加保送生自主招生考試;3月份,我接到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錄取通知,就在高考前我幸運地成為清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
入學后,我的成績連續(xù)三年名列年級第一,并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在大學生最高級別的專業(yè)論文競賽“挑戰(zhàn)杯”中獲世博專項賽全國一等獎,并代表清華大學在內地大學、香港高等法院出戰(zhàn)模擬法庭和專業(yè)辯論比賽,屢獲佳績。大三上學期,我參與校級國際交換項目,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法學院學習。同時,我還是“清華大學——飲水思源優(yōu)秀學生培養(yǎng)計劃”的一員,踐行著“受助-自助-助人”的理念。繼連續(xù)兩年獲得清華綜合一等“好讀書”獎學金和法學院最高額的“普衡”獎學金后,今年我獲得了2010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這是清華本科畢業(yè)生的最高榮譽,每年僅授予五人。
此時此刻,我想這所有已經取得的成績,都要從我保送到清華的那一天說起。
保送、自主招生——多元的成材選拔路徑
保送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免卻高考的提心吊膽,提前獲得入讀夢想大學的資格,更為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像清華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對于優(yōu)秀學生的渴望與要求——成績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最被看重的,一定是你的個人素質和發(fā)展?jié)摿Α?br />
2007年1月,經由學科競賽、外國語學校推薦等多種途徑和層層選拔,來自全國各地的1000余名文理科學生齊聚雪中清華,參加由筆試和面試組成的保送、自主招生考試。我們被告知認定幾率在50%左右,保送自招一視同仁,文理兩科分開評價。來到這里的同學,成績優(yōu)異自不待言,要優(yōu)中選優(yōu),競爭自然激烈。印象中,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彬彬有禮,談吐自得;當時曾想,若能與這樣的同學同窗四年,必獲益良多,F(xiàn)在回首,我們這級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有不少都是當年參加過保送自主招生考試的同學。
比起高考“一考定乾坤”的壓力,保送自主招生的選拔是另一番景象。筆試的題目出的非常靈活,而面試的問題更是別出心裁,與平時硬邦邦的考試區(qū)別很大。比如,我參加的面試,由三位和藹可親的老師擔任考官,問的問題包括“囚徒困境”,“儒道佛的區(qū)別”,“大陸法的英文表述”等等,若非平時積累,又加些急中生智或淡定從容,實不能很好地作答。聽說理科生的考題還包括現(xiàn)場講解題目,不但考你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考察口才是否了得、解題思路是否清晰。這種考法,是側重于對個人能力和潛力的測試,平日只顧筆頭訓練的同學,未必能順利過關;相反,注重全面發(fā)展的考生應該頗具優(yōu)勢。保送、自主招生考試,實為優(yōu)秀人才的選拔提供了多元的路徑。
學在清華
清華資源豐富,需要你有相當的辨別能力,才不至于被海量的專業(yè)講座和學術活動所淹沒,反而能為我所用。在這里你有機會與學術大師、行業(yè)領袖零距離溝通,從而獲得深造的絕好機會。大學與中學的學習方法最大差別,尤其是對自學的要求極高。課堂依然是最為重要的學習陣地,但若只靠老師點撥,課下不花課堂若干倍的時間去讀書、做題、做實驗來參悟,所獲甚微。到了大學,不會再有人比你更著急自己的成長,清華教會我對自己負責:四年不努力,畢業(yè)徒傷悲;勤學苦練畢,回報自有時。
三年前踏入清華,是懷著對日索賠的民族使命感;臨近畢業(yè),已明確未來從事中國法治事業(yè)的方向。我深知,成就一項事業(yè),絕非口舌之功,轉瞬即成,非經腳踏實地、日積月累不可為。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努力由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作業(yè)開始,踐行著自己的理想。而學貫中西的治學理念和知己知彼的競爭意識,也引領著我在扎實地掌握中國法的同時,通過修習普通法課程和到國外法學院交換學習,了解了英美法系的知識與技能。
我在大學最后一年當選“思源”第七期理事,也讓我倍感重任在肩。恩師何美歡教授的病逝,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身體永遠都是一切的前提。大學三年期間,我積極參加馬杯比賽,體育課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不止是一句響亮的口號,也是我一個真切的心愿。
每個清華人心中都有一個清華園
同樣的四年,不同的清華人演繹出不同的成才故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清華園。于我而言,清華的一草一木,鶯飛蟲鳴,都讓人心醉;清華的一樓一廈,都有忙碌的背影,扎實的足跡;在這里,有我同窗四年的摯友,有我恩重如山的師長,有歡聲笑語,有午夜徘徊,有值得一生去珍藏的回憶,也有鼓舞我繼續(xù)前行的精神力量。清華園不止是一座園子那么簡單,它是夢想,它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