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資源網 > 高中試卷 > 高一歷史期中試題 >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中考試3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中考試3

來源:網絡 2009-10-28 11:31:43

[標簽:期中 歷史 高一]

  高一歷史下學期期中考試3

  試卷

  本試卷共分第I卷選擇題(50分)和第Ⅱ卷非選擇題(50分)兩部分。滿分100分?荚嚂r間90分鐘。

  第I卷(選擇題 每題2分,共25題 5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 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內容涉及國家政治建設,其要點不包括

  A. 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B.國民黨結束"訓政"

  C. 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          D.改組國民政府

  2. 1947年春,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解放區(qū)是                                

      A.中原和華北                       B.陜北和山東      

  C.華東和晉冀魯豫                   D.晉綏和華東

  3. 人民解放軍基本上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基礎的重大軍事戰(zhàn)略行動是

     A.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戰(zhàn)略反攻

     C.戰(zhàn)略決戰(zhàn)              D.渡江戰(zhàn)役

  4.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中,提出黨的一切工作的中心是

  A. 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        

  B.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恢復和發(fā)展生產

  C. 警惕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襲擊  

      D. 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

  5.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國農村不同階級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例,導致這種比重變化的原因是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

  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

  A. 土地改革已經完成      B. 農業(yè)合作化運動

  C. 人民公社化運動        D."包產到戶"的實施

  6. 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經濟命脈,這主要表現在

  A. 全國物價得到穩(wěn)定                B.土地改革勝利完成

  C.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D.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tǒng)一管理

  7.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指

  A.資本家由剝削者到勞動者的過渡

  B.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高級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

  C. 企業(yè)公私合營到全行業(yè)公私合營的過渡

  D.生產資料私有制到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過渡

  8. 下列各項,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初步基礎的是

  A. 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      

  B.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建立

  C. 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D.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9.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1957年的整風運動            B.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C."反右傾"斗爭               D."文化大革命"

  10. 造成1959年一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多種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 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

      B. 國際反共勢力的破壞

      C."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傾"的后果

      D. 蘇聯撕毀兩國經濟技術合作協議

  11.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目的是

      A.解決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的問題

      B. 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錯誤

      C.解決社會主義改造的遺留問題

  D. 落實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的經濟方針

  12. 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其歷史階段特征是

  A. 社會主義經濟持續(xù)和穩(wěn)定發(fā)展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C. 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D.正確與失誤.成就與挫折錯綜交織

  13.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的愿望

 、圻^分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④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反右傾"斗爭所產生的的嚴重后果有

      ①黨內"左"傾錯誤進一步發(fā)展       ②黨內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

 、壑袛嗔思m正"左"傾錯誤的進程     ④中蘇兩國關系破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是

  A. 毛澤東支持對《海瑞罷官》的批判       

  B.《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的發(fā)表

  C. 中央文革小組的成立                   

  D. 中共中央發(fā)出"五·一六通知

  16. 被誣為"二月逆流"的老一輩革命家的"二月抗爭",主要是針對

  A.紅衛(wèi)兵運動的興起           B."全面奪權"高潮的出現

        C.劉少奇被打倒               D.林彪集團策動武裝政變

  17."文革"中我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1973年卻出現復蘇局面,這是因為

  A. 國際形勢趨于緩和

  B."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澤東批評

  C."文革"動亂接近尾聲

  D. 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國民經濟

  18.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根本原因是                               

  A.不得人心,違反民意  B.反對周恩來、鄧小平 

  C.陰謀敗露                   D.反對毛澤東

  19. 1975年鄧小平主持全面整頓的實質是                                   

  A.把國民經濟搞上去         B.系統(tǒng)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C.實現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D.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全黨工作大局

  20. 改革開放初期,"真理標準"討論所否定的錯誤觀點是

  A.'"兩個凡是"論          B."黨內新生資產階級"論

  C."以階級斗爭為綱"論     D."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論

  2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思想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形成的,因為這次會議

  A. 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 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

  C. 審查和解決了一批重大冤假錯案

  D. 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

  22. "文革"以后,中國現代化建設重新啟動,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舉措是

  A. 直接選舉農村基層干部       B.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C. 取消人民公社               D. "以階級斗爭為綱

  23.在對外開放中,我國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下對"全方位"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開放的對象既包括發(fā)達國家也包括發(fā)展中國家

  B.適當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制度

  C.不僅在經濟方面對外開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堅持對外開放

  D.不僅沿海地區(qū)對外開放,內地也要對外開放

  24.中共十三大將我國現階段定位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主要依據是

  A.物質文明不夠發(fā)達           B.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剛剛建立

  C.民主法制不健全             D.有著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

  25.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A.改革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B.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體制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12分)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不久舉行之政治商談的目的固在和平,即動員戡亂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時局為和為戰(zhàn)。人民為禍為福,其關鍵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產黨。

  ……政府……愿與商討停止戰(zhàn)事,恢復和平的具體方法。

  只要和議無害于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只要神圣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族的法統(tǒng)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反之,如果共(產)黨始終堅持武裝叛亂到底,并無和平誠意,則政府……自不能不與共(產)黨周旋到底,別無他途。

  --引自蔣介石《新年文告》中的幾段話(1949年1月1日)

  回答:

   (1)"政治商談"和"戡亂"分別指什么?(3分)"今日時局"是一種怎樣的時局?(1分)

   

 。2)蔣介石提出所謂"和議"條件的要害是什么?(2分)

   

 。3)蔣介石提出的"和議"的目的是什么?(2分)

   

 。4)據以上材料,判斷蔣介石提出"和議"是否真誠?從材料中找出兩個證據加以簡要說明。(4分)

  27.閱讀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從現在起,重新開始了由城市到農村,由城市領導鄉(xiāng)村的時期。……管理和建設城市的中心關鍵是恢復和發(fā)展工業(yè)生產,……如果我們黨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yè)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獲得確實的成績,……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么,黨和人民將不能維持政權,就會站不住腳,就會要失敗。                

  --《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公報》

  材料二: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顯示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中國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

  材料三: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tài),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fā)展和提高。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所以,從一九七八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確定了我們的根本政治路線,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努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在這個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主要是改革和開放政策。                            

   --《鄧小平文選》

  請回答:

 。1)指出上述三則材料關注的共同問題。(1分)

 。2)結合有關材料,簡要說明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及其歷史意義。(6分)

 。3)分析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話,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從中我們應吸取什么教訓?(2分)

  

  28.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內容分別是什么?(6分)這兩條總路線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6分)

  29.扼要回答下列問題:(13分)

  (1)"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標志是什么?(4分)試簡要分析其原因。(4分)

 。2)"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部是什么?(1分)

  (3)在理論和實踐上宣告"文化大革命"破產的事件是什么?(1分)

  (4)"文化大革命"于何時結束?(1分)

 。5)"文化大革命"的性質是什么?(2分)

  高一期中歷史試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B C B A C D A A C B D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D A B A D B B A C 

  26.(1)"政治商談":重慶談判和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戡亂":蔣介石發(fā)動的反共反人民的內戰(zhàn)。"今日時局":人民解放軍同蔣介石反動軍隊正在進行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蔣介石面臨解放軍摧枯拉朽的軍事攻勢。

  (2)保存?zhèn)螒椃,保留反動軍隊?/p>

  (3)取得喘息時間,保存反革命力量,維護反動統(tǒng)治。

 。4)"和議"是虛偽的。證據:一是保存?zhèn)螒椃ê头磩榆婈牭冗`背人民利益的條件;二是堅持反共立場,誣蔑共產黨搞"武裝叛亂"。三是推卸內戰(zhàn)責任,叫嚷準備與共產黨"周旋到底"。

  27.答案:(1)發(fā)展生產,提高人民生活。

 。2)A.七屆二中全會背景: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意義:解決了革命勝利后,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B.八大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意義:正確指出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國內主要矛盾和黨的主要任務,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C.十一屆三中全會背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意義: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3)A.原因:a.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改變了八大關于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致使階級斗爭擴大化,"左"傾錯誤不斷發(fā)展,黨的工作重心未能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b."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失。c."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動亂,給黨和國家、人民帶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經濟挫折和損失。

  B.教訓: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28.過渡時期總路線規(guī)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影響:1953年的總路線提出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開始起步。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1958年總路線提出后,導致"左"傾錯誤嚴重泛濫,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國家面臨建國后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29.(1)標志:1966年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發(fā)出"五一六通知"和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原因:黨的"左"傾錯誤發(fā)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惡果,尤其是毛澤東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作了錯誤的估計,這是根本原因;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這是直接原因;加上周邊局勢趨于緊張,中蘇關系惡化,這是國際背景。

 。2)中央文革小組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實際指揮部。

 。3)"九一三"事件的發(fā)生,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破產。

 。4)1976年.

 。5)"文化大革命"是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的,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了建國以來最嚴重損失和災難的內亂。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m.0v2773b.cn . All Rights Reserved

知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