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后三種心態(tài)最是普遍
2009-10-09 17:24:45網絡資源
高考是座獨木橋,有人一馬平川,也有人不幸落水。在考試成績尚未公布之時,剛考完的學生們心態(tài)參差各異,對此,本報邀請了心理專家進行點評并指出解決之道。
類型一 脫韁野馬
在“黑色”的高考過后,小陳把自己接下來三天三夜“奉獻”給了KTV,所有的同學、好友甚至老師都接到“邀請”,可算是徹徹底底地當了一回瘋狂的麥霸。
專家點評:“這是高考結束后考生最常見的狀態(tài):無度宣泄。”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很多孩子在高考結束后陷入一種過度放松的狀態(tài),狂歡起來沒完沒了,天天上網、打球、抽煙喝酒……致使網癮、煙癮,酒癮乘虛而入。
高考前,考生唯一要做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吃喝玩樂都是他們遙不可及的誘惑。溫方說,一旦考完,硬生生“憋”了一年的他們,就如同脫韁的野馬,出現(xiàn)放松起來無節(jié)制的‘井噴’現(xiàn)象,大有一種“此時不玩更待何時”的意味。
此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新影分析,高考生差不多剛剛成年,會產生“我的青春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識。一種強烈的欲望在驅使他們掙脫周圍人的束縛,去做一些只有成年才能做的事情,比如談戀愛、打游戲、吸煙喝酒等等。
類型二 閉門思過
“我怎么會審錯題呢?”、“要是多給我十分鐘就好了”……考試結束一個周了,姜微還總叨叨自己那些做錯的題,滿腦子都是“考砸了”。別的考生都活蹦亂跳的,她反而每天郁郁寡歡,像個悶雷一樣把自己封閉在家。
專家點評:李新影表示,僅次于宣泄無度的就是這種抑郁型了。她說,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以及平日里就愛把事情往壞處想的人,最容易產生這種情緒。有些學生平常成績很好,對自己期望也高,很容易覺得自己沒考好,因愧對家長、老師之前的細致入微的照顧而陷入深深自責和內疚當中。在他們看來,高考沒考好,整個人生都毀了。這有可能導致他們在上了不理想的大學后,依然沉浸在這種自怨自艾當中,不愿與其他人交流,導致惡性循環(huán),以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更加悲觀厭世,放棄自我,個別的甚至引發(fā)抑郁癥等。
還有些人可能一直以來就是個“悲觀主義者”,不管外面的陽光多么燦爛,他的內心都是陰天,這類人往往不愿與人交流,有可能本身就有自閉、抑郁等傾向。
類型三 聽天由命
與其他考生死盯著結果的焦慮心情不同,雨林(化名)對自己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大學毫無在乎。父母問起時,他一句:“考都考了,愛多少分多少分!”就給頂了回去。
專家點評:溫方說,相對來講,這類孩子比較令人放心。不過,心態(tài)是否真正健康還得具具體分析。有些人心態(tài)好,哪怕天馬上就要塌下來,也認為有高個的頂著不會砸到自己,這類“樂天派”能樂呵呵地坦然接受所有結果,還算是比較健康的心態(tài)。不過,這里面不排除一些人的“無所謂”是由于對父母的依賴。有些父母將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辦”了,大到進哪所中學,小到上什么培訓班,致使孩子“聽天由命”,面對高考后報什么學校和專業(yè)的選擇題時,同樣雙手一攤:反正從小到大你說往西我就不能往東,一切你們決定便是。
溫方表示,對于后一種孩子,如果沒有充分溝通,很可能導致孩子將上大學當成任務來完成,而缺乏真正的學習動力,在進入大學遠離父母的“管制”后,就像斷線風箏般將學業(yè)拋到腦后甚至干脆輟學;或者是過于依賴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