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談戀愛的心理動機分析與教育疏導
2009-09-23 13:19:04網絡資源
摘要據統(tǒng)計高中生戀愛現象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文章運用調查、訪談等方法對戀愛產生的動機進行了較為全面地分析,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教育方法及對策。
關鍵詞高中生戀愛動機心理疏導教育對策
1、問題的提出
如果你在課外活動時間隨便走進一所高中的校園,你就會看到樓前樓后以及操場上成雙成對的學生或穿行于體育活動學生的中間,或對面站在某處交談,或在一起吃零食,甚至還有更膽大者摟抱在一起親熱……有些過分的行為曾經被老師或管理者進行過強制性的批評和教育,但效果似乎不怎么理想。如果讓這種行為任其自然發(fā)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學校的聲譽、教學質量;如果對這種行為進行管理,又沒有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校領導及老師對中學校園里的戀愛現象頗感憂慮和頭痛。那么,高中生戀愛的動機是什么呢?又怎樣進行疏導和干預呢?課題組就此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金昌市市區(qū)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475份,其中有效問卷461份,回收率95%。
2.2、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3、結果與分析
3.1、結果高中生戀愛的動機調查統(tǒng)計結果動機
異性吸引安全需要緩解壓力獨立意識自我認定尋求刺激長遠打算
42.0837.5317.1410.638.034.993.04
3.2、戀愛的動機分析從調查結果來看,①高中生把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等同于愛情者占42.08%,如“覺得他(她)好”、“總希望看到她(他)”、“控制不了與他(她)的相處”等。這是把青春期異性的自然吸引當作愛情的典型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交往范圍的擴大以及異性神秘感消失,這種“愛情”即告結束;②青春期焦慮是高中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由于高中時期學習任務繁重,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心理壓力和恐懼,為了緩解這種不良心理37.53%的高中生選擇戀愛來尋求理解、安慰、保護、幫助,如“他(她)特別理解我”、“與他(她)在一起特開心”、“心情不好可以得到安慰”等。這些學生一旦安全的需要從別的途徑得到滿足,這段“愛情”就會終結;③高中生由于學習、家庭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受挫而選擇戀愛得以緩解或撫慰者占17.14%,如“與父母談不攏,但他(她)理解我”、“班上我一無是處,他(她)卻是我的撫慰者”等。這些戀愛者一旦外界的壓力消失,“愛情”的原動力消失,“愛情”也隨之消失;④10.63%的學生隨著獨立意識增強,極力想表現自己的獨立特性氣魄和作風,進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把他們當小孩看而處處受限,這時他們選擇了戀愛來表明自己長大了,如“別人不聽我的,但他(她)卻言聽計從”、“我就是想叫父母知道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等。這種戀愛一旦使命完成,戀情即告結束;⑤有8.03%的同學選擇戀愛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耐”,如“高不可攀的某某,被我俘虜了”、“他(她)能行,我也不比他(她)差”等。這種自我認定(包括從眾)一旦獲得滿足,“愛情”也就會夭折。⑥4.99%的戀愛者是為了尋求刺激。這主要是受社會上庸俗文化的影響而追求低級趣味。這種人雖是少數,但對社會的危害和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極大,尤其值得教育者重視。⑦選擇戀愛是為了長遠打算者僅占3.04%。說明絕大多數高中生對戀愛持一種游戲的態(tài)度。因此,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教育(自尊自愛、自強自立、開拓進取的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誼、戀愛、家庭觀的教育和行為指導;堅強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任重道遠。
3.3、高中生戀愛的特點高中生戀愛具有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接受自己的成長,感悟、經驗、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和總結的特性。它的過程是學習、摸索以及反復總結,獲得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以及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成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這是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接受自己成長的具體表現。
②高中生戀愛具有盲目性:許多中學生戀愛的事例中,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戀愛多半具有摸索、探究、總結的特性,往往像自由電子一樣盲目地與異性進行接觸——碰撞——再接觸——再碰撞……當然也就具有盲目性,同時又加進了自己的幻想和情緒沖動,更容易造成過度狂熱,一旦這種狂熱趨于降溫或驟然降溫,影響文化課程的學習是自不待言的,這一點在女孩子方面表現更為明顯。但我們也不可斷言對文化課程學習一時的影響而換來的是一種危害,更大的可能會使中學生獲得成長的飛躍。
、鄹咧猩鷳賽鄣钠ば裕褐袑W生戀愛在遇到波折——例如對方感情轉移、爭吵、分離等情況——時,易產生偏激行為——如殉情、惡性報復、離家出走、患憂郁癥、甚至自暴自棄、自殺等,再加之中學生戀愛發(fā)于青春期,是心理的躁動時期,此時被一種朦朧的性愛意識所主導,由于中學生缺乏必要的性知識和理智,自我約束力也比較弱,有可能在一時的性沖動之下發(fā)生并非隨心所愿的性關系,更難以承擔這種關系造成的懷孕、墮胎的嚴重后果。這是中學生心理不成熟、情感不穩(wěn)定、行為缺乏自控性有關。
、芨咧猩鷳賽鄣膭(chuàng)造性:生命的本體是愛,愛是人類的靈魂。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思想、觀念和言行的經驗中體驗和積累的,真正的愛是信任、尊重、鞭策、激情以及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成長過程。愛能使人獲得快樂、喜悅、鼓舞和創(chuàng)造力,更能使人誘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揮生命的潛能。所以,我認為高中生戀愛具有創(chuàng)造的特性。
、莞咧猩鷳賽鄣臏食扇诵裕焊咧械膶W生一般年齡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處于準成人階段,男女學生之間的來往、“練愛”,是成人戀愛的熱身活動,這種戀愛是學生成長、成熟以及升華愛的標志。
4、心理疏導與對策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戀愛的發(fā)生并非一個簡單的個人作用的過程,如果將所有責任推到當事人身上,并興師問罪,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而我國傳統(tǒng)的“早戀”一詞本身具有批判的意味,是成年人對中學生異性交往產生戀情現象的反省式、演繹式、批判式的定性表述。這個概念將成年人的主觀看法包含在內,忽視了戀愛的發(fā)展性、互動性、準愛情性特征,也忽視了社會、父母、學校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如果頻繁地采用“早戀”一詞,人們會習慣性地將戀愛的主要原因歸結在中學生的身上,而沒有一個真正的思考。我們認為高中男女學生間互有好感是身體、心理、社會現象的正常表現,也是接受自己的身體變化,接受自己的成長,感悟、經驗、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和總結的必然過程。高中的學生一般年齡都在15—18歲之間,他們處于準成人階段,男女學生之間的來往、“練愛”,都是學生成長、成熟以及升華愛的標志。因此,絕不能把男女學生的來往、“練愛”、“準戀愛”視為洪水猛獸。而應當根據其年齡特點,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循序漸進的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誼、戀愛、家庭觀念的教育和行為指導,引導他們順利渡過“狂風暴雨”的青春期。
4.1、教育者應當對戀愛問題有一個正確認識。青春期由于性生理急劇發(fā)育、性意識的覺醒,個體對異性的興趣、吸引、向往不斷增強,有“戀愛”這種體驗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在對異性健康幻想的基礎上,自然的交往,學會思考、認識和把握自己,恰當處理自己的情感;異性交往用專制的手段加以限制是不起作用的,有時甚至會出現“抽刀斷水”的負面效應。所以,我們在教育中既不要壓抑異性交往的欲望,又要幫助他們學會正確認識和理智控制情感,進而達到“認識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比否定它們要好”的目的。這種適度的異性交往將會為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4.2、加強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預防和性道德教育。這一系列教育對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坦然面對異性交往,強化健康心理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從而為他們正常的異性交往提供知識、技能、道德和心理保障,同時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異性交往氛圍,進一步形成健康的友誼、戀愛、家庭觀念,使青少年形成抵制色情文化的免疫抗體。
4.3、引導高中生升華自己的情感。愛的本質是彼此的心靈豐潤、健康成長與成熟、體現人的尊嚴與價值。高中生戀愛發(fā)生的基本動機是情感交流的需要,滿足這種需要的途徑有許多,這種“談戀愛”的游戲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動機的目的,但不是最佳的選擇。高中階段的特定任務是長身體、學知識、修品德、增本領,使自己走上一條真愛的寬闊的人生之路。若沉浸于狹隘的戀愛之中,則有可能跌進“美麗的陷阱”之中而自毀真愛的前程;因此,引導學生學會真愛,升華情感,就顯得非常重要。
4.4、正確對待已經發(fā)生的戀愛。大禹與其父治水,父親堵而遺害千里;大禹疏而變害為利。同樣是水,同樣在治,功過不在于水,而在治水之人。這對教育者正確疏導青春期的情感萌動具有深刻的啟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若能以積極的一面為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感變化,進而學會把握、升華情感,或許就會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所以講究方式,尊重人格,促進學生心理的成熟,就變得非常關鍵。
4.5、對癥下藥,關懷成長。一般來講沉迷于戀愛的學生往往是家教嚴謹專制、父母感情不好、氣氛緊張、單親家庭,他們在家庭中溝通不良,得不到應有的溫暖以及得不到足夠的理解與支持,實質上是尋求一種情感上的一種補償。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給予足夠的關懷、理解與溫暖,使他們的情感得以滿足。
4.6教師要充分運用主、客觀因素,讓學生意識并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有效處理情緒問題;同時還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和實踐尋求他人支持與幫助的重要性,從而形成獨立自主學習與生活的品行。
主要參考資料
1、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周宗奎《兒童社會化》[M]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年10月
3、陳筠,王秀芳《青春期人生教育手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汪瑩《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5、譚小宏鄭涌《對226封高中生心理求詢信件的分析》[J]青年研究,2001.
7作者簡介:楊永龍,42歲,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甘肅省教育學會會員,甘肅省骨干教師。曾發(fā)表論文30余篇,有《挑戰(zhàn)自我走向成功》(中國戲曲出版社2004版)、《走進健康》(甘肅省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及其教育》(省級“十五”重點課題)等專著;曾多次被金川公司評為優(yōu)秀教師,98年被評為金昌市優(yōu)秀教研員,2000年被教育部確定為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對象,在北京師范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培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