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勸”差生放棄高考 背后隱藏利益博弈
2007-12-05 08:11:45泉州晚報
“老師嫌棄‘差生’,動員孩子不參加明年高考!苯,重慶市南岸區(qū)長生橋中學一些家長向媒體投訴老師對待學生不公平,而學校表示這是正常的“高三分流”,實際對學生有好處。
動員“差生”不要參加高考,從表面看僅僅是校方的“勸說”,與剝奪考試權似乎沒有關系,“分流”甚至可能適合少數(shù)學生。雖然高校一再擴招,但容納力仍是十分有限,高等教育仍只能是針對部分人的精英教育。如果所有高中生硬要去擠高考這道獨木橋,那么注定會有一部分競爭力不強的高考生會失足落水。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講,與其落水,不如繞道而行。
的確,高考并不是我國惟一的人才上升渠道。放棄高考,還可以參加函授培訓、自考、成人高考等,一樣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夢想的學歷、學位,何況學歷并不是衡量素質的惟一標準。沒有機會讀大學可以讀職業(yè)院校,參加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級技工更是備受用人單位歡迎,近年來屢屢有“技工荒”的消息從各媒體傳出,導致有些大學畢業(yè)生重回技校進行“深造”就是證明。
然而在這些看似合理理由的掩蓋下,勸“差生”棄考,其實是“惟分數(shù)是舉”觀念下的學校“競考”,是一種利益博弈的“畸變”。說服“差生”不考,意味著校方掃除了參與利益競賽時的障礙,獲得了與其他學校競爭的籌碼。一所學校這么做,其他的學校當然難以做到無動于衷,否則就可能會在學校之間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在考場中,是學生之間的競考,在考場外,則是老師之間或學校之間的博弈。
今年6月,媒體披露深圳某中學勸阻差生參加中考,不聽勸者將不發(fā)畢業(yè)證。結果記者在學校采訪時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幾個不參加考試的女孩子抽著香煙,打著撲克,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樣子。這樣的情形相信在每所學校被“動員”的差生中都存在,此情此景不能不讓學校和老師們警惕。事實上,“動員”行動也表明,老師們正式?jīng)Q定放棄一部分學生,這對所有“差生”都構成了歧視,使那些本打算背水一戰(zhàn)的差生蒙上了心理陰影,同時對他們未來的成長也是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