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將有多次高考 中國高考制度改革六大猜想
2007-09-16 21:27:51千龍新聞網
高考要改革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為高考以前一直在改革,將來也是要改的。只不過越改越讓人不滿意,不知道是高考改革的步伐太慢,還是我們的思維進化太先進。總之高考是在罵聲中改來改去。
一、高考制度不會取消
從1950年到2007年,高考制度歷經坎坷,高考制度從無到有,從分散到統(tǒng)一,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高考制度也走上了艱難的改革之途,大大小小大的改革不斷。高考制度內部的改良性的措施并不能緩解對人性壓抑的弊端,越來越多的民間人士開始振臂高呼,希翼取消高考制度。
實際上,有關我國高考制度存廢之爭在1966年就凸現出來了,針對高考分數的唯一性和高考競爭的殘酷性,當時有不少教育屆人士呼吁取消高考,后來,高考的存廢之爭已經脫離高校招生的框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才有“用對待敵人的辦法對待學生”的觀點,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以至于形成推薦入學的模式,高考制度已經真正取消了,一直延續(xù)到1976年。
取消高考這種顛覆性的主張,其實是浪漫主義者缺乏科學依據的激情表達,對我國的高校招生和人才培養(yǎng)的制度建設有害無益。從縱向上來看,高考制度歷經50多年,雖然我國的高考制度問題多多,但并不是百弊無利的,比如,拋開人為的黑幕,高考制度本身是公正公平的。從橫向上來看,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同樣存在高考制度,高考是作為檢測中等教育的水平和高校招生的依據而存在。
也就是說,我國高考制度是不可能取消的,但高考改革是不會終結的,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淡化高考的統(tǒng)一性和唯一性。
二、文理分科逐步淡化
教育部從2004年9月起,高中新課標和各學科標準在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4個省區(qū)開展試驗,2007年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高中“會考”將不再決定學生能否畢業(yè),取而代之的是學分制――最遲從2007年開始,全國各地高中學生,只要在3年內修滿144個學分即可畢業(yè)。到2007年,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新的高考方案將和新課標接軌。與高中新課標相關的是新的高考方式。
以前考試大綱要求所有題目都是必做題目,現在新大綱增加了選考內容,在選考的范圍內,考生有選擇性,可以選做部分題目,只要必考與選考的分值總和達到規(guī)定即可。多樣化、選擇性和探究性,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是這一次高中新課標改革的亮點。新大綱的選考模塊原則上對應新課標教學的選修模塊,選考內容基本在選修范圍內,但選修與選考并不完全對應。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上,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新課標不同的是,老師不知道該講哪部分,因為不清楚哪些是必考的,這么改革就是克服應試色彩,把教學和高考脫鉤。
新大綱所選內容均在新課標的范圍之內,而各省市的考試說明,以及考生選考的科目必須在新大綱范圍之內。新大綱不可能包羅新課標方方面面,它的基本原則就是盡可能減輕學校、學生的負擔,一句話,新大綱在新課標的范圍內只做減法,不做加法。
新大綱吸收新課標能力要求,提倡探究性學習,在試題設計中發(fā)掘考生觀察問題、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加的“選考”有兩層含義,一是科目的選考,按照新課標高考大綱,以海南為例,文綜和理綜不考了,除了語文、數學、外語必考科目外,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單科屬于考生自主選擇,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來選考科目,單科考試科目數量由各地自定。二是試卷考題的選考,考題的選考有兩個層次,比如試卷的試題總分是150分,但該科目的標準分是120分,也就是優(yōu)等生可能會超過120分,具體如何操作有待探討。另外一種是試卷的分值比如是120分,但考生可以自選考題,比如有一項考題,出了三道題,考生可以自選,但該項題的三道題的分值都是一樣的。
如果高中階段實行學分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考科目,傳統(tǒng)意義上文科考歷史、地理、政治,理科考物理、化學、生物的分科將會消失,這樣改革,將逐步淡化傳統(tǒng)高考的文理分科。
三、高中會考將占錄取權重
1983年,教育部提出,畢業(yè)考試要和升學考試分開進行,有條件的地區(qū)試行初中、高中畢業(yè)會考,1990年,國家教委發(fā)文,決定從1990年起,用2年左右的時間有計劃在全國逐步實行普通高中畢業(yè)生會考制度。普通高中畢業(yè)會考是國家承認的省級普通高中文化課畢業(yè)水平考試,它是檢查評價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的一種手段,也是考核普通高中學生文化課學習是否達到必修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會考與高校招生選拔考試是具有不同性質的考試。
由于高考分數的唯一性,高中會考游離于高校招生的框架之外,成了聾子的耳朵。也就是說,在我國,高校選拔學生,除了高考成績外,沒有其他可參考的依據了。日本國立、公立大學的入學考試就分為兩次,第一次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持的統(tǒng)一學力考試,第二次為各大學組織實施的單獨入學考試,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tǒng)一頒發(fā)的高中畢業(yè)證書,然后再參加高中會考。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高考分數的唯一性將逐步淡化,高校招生不但參考統(tǒng)一高考的分數,同時也要參考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情況,那么,高中會考成績是一個重要的標準,高中畢業(yè)會考成績將占高考錄取的權重。但高中會考所占的權重到底是多少,有待進一步探討。
四、高職院校退出高考序列
2004年高職教育的規(guī)模近些年一直在不斷增長,高職教育在校生已經占到高等教育本?圃谛I倲档47%。后幾年高校招生規(guī)模仍將適度擴大,并要在相對穩(wěn)定普通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基礎上,重點發(fā)展高等職業(yè)院校,擴大高等職業(yè)教育招生規(guī)模。不但是在我國,比如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社區(qū)學院和技術大學幾乎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國擴大高職教育的戰(zhàn)略基本和國際接軌。
目前,高職招生仍然在高考制度框架內進行,高職招生還在通過高考在選拔考生,這是非;闹嚨,高職的發(fā)展方向從學歷教育中剝離。參考美國高等院校分層招生,第一類院校實行開放性的招生制度,錄取所有申請入學者,并且為那些不合格的學生補課。許多社區(qū)學院和4年制的州立大學采取這一政策。我國的高職院校招生完全可以取消目前實施的單招單考,學生可根據會考成績和普通高考成績直接申請就讀高職院校。
五、綜合科目由大學來組考
從2003年開始,全國參加自主招生的高校有53所,在整個高校招生過程中,5%的數量太少了,限定的是某些高校,而且中學也限定在所謂的重點中學。2006年,復旦和上海交大兩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最大的突破就是以面試成績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高考成績只作為參考依據。
從國外大學的招生制度來看,高考成績只是大學決定是否錄取參考的一個標準,如美國的SAT,大學還要對申請的學生進行面試。
我國高考制度最荒謬的就是大學招生卻沒有大學什么事情,大學只能機械地把高考分數作為唯一錄取的標準,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從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趨勢來看,取消高考是不可能的,隨著自主招生的院校擴大,面試成績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大學的招生自主權逐步擴大,未來的高校招生,高校除了參考統(tǒng)一高考成績、會考成績外,還要進行單獨的面試。大學的招生自主權彰顯,大學就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和學科的特點招收適合該大學或該學科的學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單科選考科目完全沒有必要在全國統(tǒng)考中進行,選考科目可以由招生的大學來組織實施。如果所有的大學都自主招生,那么,傳統(tǒng)的自主招生已經完成了特殊的歷史使命,退出高校招生的舞臺。
六、“一年多次高考”是大勢所趨
如果沒有對高考激情,那么高考只能在新時代邁著舊時代的小腳舞蹈。有媒體報道高考一年有多次考試,實際上,我們通過“多次高考”在觀望高考美麗的海市蜃樓。
在21世紀教育論壇――“高考制度改革的實踐與探索”上。權威人士稱,提出,高考改革的方法就是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官方又表態(tài)說,“目前還沒有地區(qū)要在2007年分幾次考試”。這使多次高考撲溯迷離。
其實,官方一直沒有停止多次高考的嘗試,早在1998年,官方就開始提出一年兩次考試的高考方案,對兩次高考的模式進行具體的描述,到了2000年,北京、內蒙古、上海等地開始實施春、夏兩次高考。但是,到2006年,春季高考大有流產之勢,這無疑給多次高考拉響警報。
春季高考的失敗并不是說多次高考就走入了死胡同,這反而促使我們對多次高考進行反思。春季高考是一次嘗試,多次高考是大勢所趨。
多次高考并不是21世紀高考改革的獨創(chuàng),從縱向看,我國20世紀60年代就是嘗試過,從橫向上來,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入學模式采用的就是多次高考。
多次高考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春季高考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體制的不配套,汲取經驗,我國高考制度只要滿足三個條件,多次高考就指日可待。第一,我們把希望寄托在這次高中新課程改革上,如果這次新課程改革徹底,摒棄分數評價的唯一指標,大學多元化選擇學生的時代就會來臨;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高中階段教育徹底實行學分制,目前實行的兩考分離,即會考和高考的分離,依然走的是應試的路子,會考和高考的功能不同,導致前輕后重,取消兩考分離,實行學分制,學生憑借高中階段的學分就可以申請大學;第三,徹底改變大學招生看分數的模式,充分發(fā)揮大學招生的主動性,把大學分成不同的層次,實行不同的招生方式,比如設置一種開放式的大學,學生拿著學分就可以入學,同時也要設置難度系數很大的大學,除了學分外,此類大學可采取多種方式考察學生,實行淘汰篩選的模式。
如果高考改革不配套,那么“多次高考”永遠都是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