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長春 北京學生入鄉(xiāng)隨俗
2007-01-28 10:45:31《北京考試報》
吉大現(xiàn)有北京學生400多名。在一間辦公室里,我們見到了文學院的吳昊、穆京璞和法學院的王曦凝、葉蓁,與他們聊天,我們見識了吉大文科生活躍、開朗的一面。
王曦凝的父親是下鄉(xiāng)到東北的知青,她在長春一直生活到8歲,從長春到北京,沒離開過父母一步?即髮W時,突然覺得自己應該出來鍛煉鍛煉,于是就選擇了長春,那是爸爸為之揮灑青春并養(yǎng)育了自己的地方。十年后返回長春,這里已經(jīng)不是當年爸爸受苦的地方。吉大已成全國最大的大學之一,她就讀的法學院是全國最好的,實力堪與北大、人大法學抗衡。她與其他北京考生一樣的是,在吉大收獲了一份遠離塵囂的純凈,不一樣的是,她更深刻地感受到父輩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
吳昊家住志新村,離我們報社不遠。他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yè),話里話外閃著北京小伙兒風趣又不乏見解的靈光。在吉大文學院“鼓勵個人有個人的學術主張,保護叛逆”的院風里,他有種特別舒適的感覺。
來自西城區(qū)外國語中學的穆京璞學的是廣告專業(yè),剛到長春時怕冷,買了很多厚衣服,一年后變得越來越抗凍,這些衣服穿不著都拿回家了。小穆是個時尚、漂亮的北京女孩,與外地同學相處得如同姐妹。她告訴我們幾招入鄉(xiāng)隨俗的好方法:說話時偶爾蹦出句“這事賊逗”、“嘮嗑兒”、“嗷嗷棒”等地道東北方言。東北有其獨特的酒桌文化,女同學在一起也要喝點酒,但是要學會躲酒,酒桌上的語言藝術可以讓別人感受到,酒雖不喝但有不喝的道理,你仍然很尊重他。也可不時摻雜“涮盅”、“倒酒”等小竅門。
葉蓁畢業(yè)于北師大附中,她來吉大就是為了離開父母,過4年獨立的日子。留京念書的同學周末還把衣服帶回家洗,在外地的孩子父母幾乎幫不上忙了。飲食、起居、學習都得自己一手張羅,生病要靠同學照顧,寂寞了要與朋友解憂。葉蓁就是要受受這樣的苦。大四的葉蓁3天后應該在研究生考場上,她報的是人大法學專業(yè)。她雖擔心當年考出來了再考回去,是不是繞了大圈?在外地考北京學校的研究生會不會吃虧?但她相信,依吉大法學的牌子和實力,同等分數(shù)下,自己的機會只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