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式多元化值得提倡 取消分科避免嚴重偏科
2007-01-04 10:55:18長江商報文章作者:張瑜琨 孫明
日前,本報《初中生告別“一考定終身”》、《兩年后 首批課改生或臨新高考》兩篇報道刊發(fā)后引起了各方關注,部分學生、家長、老師紛紛來電表達了自己對高考改革的看法。
武昌區(qū)靳女士稱,兒子上高中一年級,在班級中成績處于中游。
在繪畫方面,兒子有特長,希望在新的考試方案里能夠將美術列為考察科目,這樣可以體現考試公平。廣東已有類似政策出臺,希望省內新高考方案對此有所考慮。
教育機構職員陳先生稱,為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小學、初中進行了課程改革,現在高中階段還沒有實行,在高中實行課改后,相應的考試錄取方式也應該改變,武漢市的高中招生今后將參照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高考也應該引入綜合素質評價。
高考模式多元化值得提倡
近幾年,我國一直不斷地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內容上,一些省份開始自主命題,一些院校也可以自主招生;時間上,除在部分地區(qū)試驗過春季高考外,現行的夏季高考,各地考試時間也不一致。通過地方和高校的不斷探索,高考已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
對此,馬房山中學的熊老師表示歡迎,他說,原有的“全國學生考一張試卷”的模式確實過于單一,高考越來越多元化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需求變化的反映,對國家和地方的發(fā)展有著積極意義。有些大學自主招生,開始試行以面試成績作為主要依據,這是很好的改革方向。
魯巷中學的林老師說,在形式上,要逐漸多樣化,改變一張試卷既選拔學術性人才又選拔應用型人才的狀況。
取消分科,避免嚴重偏科
應不應該在高中階段就進行文理分科?應該如何權衡高考中文理類科目所占比重?這也是家長、老師關注的一點。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在分科后容易走極端,造成嚴重偏科。
關山中學的一位高三老師說,物理、化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來考慮,理化教育都不可缺少。此外,過分強調工具學科――外語的重要性,也有失公平,不少農村地區(qū)受條件限制,在外語學習方面存在現實的困難。
他說,高校選拔必須要求學生不偏科,然后按照學校的特色和專業(yè)要求,突出特長,錄取那些在高校有發(fā)展空間的學生。有調查稱,多數學生和老師對“3+X”不滿意,認為它增加了高考負擔,又很難讓學生做到“綜合發(fā)展”。
增加高中“平時”考試成績
長期以來,“一考定終身”成為現行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采訪中,老師家長們一致認為,在高考成績中增加高中課程成績、畢業(yè)會考成績,是一個值得鼓勵的改革方向。對海南等地在高考新方案中把平時成績的10%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做法,不少人表示了贊同。
卓刀泉中學的一位老師說,高考在選拔人才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重視學生平時的表現,適當地給他們提供一些展示特長的機會。此外,對學生的日常評價也需改革,例如,對學生參加全國或省級科技、文化、文藝活動要詳細備案。在此基礎上,大學招生時,高考分數可以占60%?70%,其余則可以看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和畢業(yè)會考成績。
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
一高校自主招生負責人說,實行自主招生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專長教育的需要。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獨立自主地采取“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的招生形式,打破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地點、統(tǒng)一試題、統(tǒng)一評卷、統(tǒng)一錄取標準的呆板模式,為考生提供多次入學考試和深造發(fā)展的機會。自主招生有利于高校適應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特點,面向社會多方面、多層次的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培養(yǎng)不同類型和不同規(guī)格的為社會歡迎的人才。